第十五章 燕国伐赵 (第3/3页)
,夺走了他儿子的性命。”
赵禹想了想,忍不住问道:“王上,秦太子有没有可能得知秦王不孝之举,被活活气死的。” “秦太子素来仁义、孝顺。他若得知秦王废太后,逐四贵。”平原君想了想,又道:“倒是有可能。也许,秦太子就是被秦王气死的。” “秦王为了权利,太过冷漠,没有亲情。”平阳君也道:“秦太子深受秦太后喜爱,从小受秦太后教导,并与四贵亲近。秦王废秦太后,并囚禁后宫,驱逐四贵。秦太子得到这个消息,想不开,一命呜呼也是有可能的。” 赵王丹思忖少许,问道:“会不会是魏国对秦太子下的毒手。” “魏王畏秦国,是不敢这样做的。否则,秦国咄咄逼人要魏王交出魏齐,如若不然就屠戮魏国。魏王若有胆量,就当以强硬地态度还回去,怎会让魏齐逃亡赵国。”平原君顿了顿,又道:“我到相信,秦太子是因为不满秦王之举,郁闷而死。” 赵王丹道:“叔父,这么说,到有几分道理。” “我听说啊!当秦王见着自己儿子的尸体,肝胆俱碎,痛哭不已。”平原君大笑道:“秦王老来送子,着实可怜啊!” 赵王丹问道:“叔父,秦国会不会再次出兵攻伐我国。” “秦太子的死对秦王打击很大。秦王,能走出悲伤的阴影都不错了。再说了,秦国储君都没来了。秦王应该考虑立何人为新的太子。秦国深陷一团乱局,自顾不暇,怎会出兵伐我。” “叔父的意思是说,秦、赵两国不会再次开战。” “我估计短时间内秦国和我国不会有战事。” 赵王丹见秦赵战事暂告一段落,松了一口气道:“秦国忙于国政,我们西境稳定。赵国也可以安稳些日子呢?” 三日后,赵王丹和平原君、平阳君、乐乘、廉颇等人,正在商议国事。一名侍者前来,行礼道:“王上,安平君求见。” 赵王丹听了,忙道:“请他进来。” 不多时,安平君踏步走了进来,行礼道:“外臣,拜见赵王。” “安平君不必多礼,请坐。”赵王丹等他落座之后,问道:“安平君进宫见寡人,不知为了何事。” 安平君拱手道:“外臣是来辞别的。” 赵王丹听他说要走,心有不舍,忙道:“安平君,寡人对你不好吗?赵国不好吗?” “非也。”安平君语调诚恳道:“赵王对外臣关怀备至。赵国也是好地方。” 赵王丹问道:“你为何要走。” “外臣是齐臣,根在齐国。我奉王命,助赵击秦。今,此事告一段落。我在赵国日久,也该回齐国,向吾王复命。”安平君见赵王是真心想要他留下,但他是奉王命,助赵击秦,事情结束,自然是要归国。 秦、赵之战,已经结束,赵国也收复失地,安平君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理应回国。安平君请辞归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然,赵王丹却舍不得他离开。不仅赵王丹舍不得,就连与之交好的平原君等人也是不舍。 赵国君臣虽舍不得,但也不能强行将安平君留下。就如安平君所言,他根在齐国,他是齐臣,他们又有什么理由留下他呢?今,安平君归心似箭,更是留不住他。 赵王丹看着安平君,半响说不出话来。 平原君也想留住他,忙道:“为防秦国,发兵攻我,还请安平君多留些时日。” 安平君道:“据闻秦国太子死了,秦王心神俱乱,大病一场。秦国内政不稳,短时间内是不会与赵国结仇。今,抗秦之事,告一段落。外臣留在这里,也没有用武之地,故而请辞归国。” “寡人与安平君无缘。”赵王丹也知道自己是留不住他,“安平君打算何时启程归国。” 安平君道:“外臣见过王上之后,就启程归国。” 赵王击掌,八名宦者抬着几口大箱子,走了出来。赵王丹命人将大箱子打开,里面装满了许多财宝。 安平君见状,忙道:“赵王,外臣不敢收纳。” 赵王丹噙着眼泪道:“寡人早就为安平君备好。安平君为赵国立下大功,还请莫要推辞。” 安平君见不收,就会辜负了赵王丹的善意,忙道:“多谢赵王。” 赵王丹见他收下,忙道:“安平君,寡人送你一程。” 安平君本想拒绝,尚未开口。平原君也开口道:“我等也送安平君。” 安平君见推辞不过,行礼道:“多谢诸位,看得起我。日后若有用的到外臣的地方,请尽管开口。” 赵王丹、平原君等人将安平君送出邯郸城门,来到郊外。安平君见野外风大,忙道:“赵王、平原君,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们再此别过。” 赵王丹和平原君也不多说,拱手相送道:“送安平君。” 安平君归国,赵、秦两国也没有再次开战。然,赵王丹尚未享受和平,一骑快马,又奔入邯郸,直入赵宫。赵王丹打开斥候送来的书信,脸色大变道:“燕国伐我,北疆告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