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九章、大清也有火箭军啦! (第1/2页)
“清廷大军停留在高阳,他们看来要在安平与我军接战了!” “是否可以等待北伐兵团合兵后再前进?” “不!不行,若是如此清廷就不会打了,没有人会打必败之战的!” “我军军粮可够?” “抵达高阳后只剩三天,若要在安阳接战,军粮的压力很大!” “从最近的粮战运粮需要多久?” “若是没有战事阻挠,也要两天的时间。” “建议停留几日再向高阳前进。” “战机稍纵即逝,清廷大军见势不妙随时可能会逃!” “可就食于敌!清军十几万大军,也需要依靠粮战运转!” “我认为不可,风险太大了!” “敌军定是冲着我粮道而来,一旦粮道断绝,我军将陷入险地!” “以我军之战力,敌军无法将我军包围,我军可以粮道为诱饵诱使敌军野战!” 在乾隆摆出了驻兵高阳的态势之后。 近卫兵团的参谋部就吵作一团。 从大明陆军军官学院毕业的年轻参谋们各抒己见。 有认为机不可失,应当立刻扑上去与敌接战,将敌击溃的勇战派。 也有认为清军肯定是有预谋的拉长我军粮道,以优势兵力来袭扰我军粮道,稳妥起见应暂停前进,等待与北伐军团合兵,确保粮道无忧之后再继续向前的稳妥派。 两边争论不休。 军师陶必铨和大明天子朱道桦也没有阻止参谋们的争论,而是在盯着地图。 “皇上,鞑子肯定是在打袭扰粮道,迫我军缺粮的注意的,若是现在扑上去确实是有些冒险。” 陶必铨说道。 “军师认为当稳妥起见?”朱道桦问道。 他知道。 若是他按部就班,会和赵四的北伐军,再浩浩荡荡的杀去。 那乾隆肯定跑了。 而这不是朱道桦想要见到的局面,因为即使乾隆要跑。 他也不会允许他带着十几万骑兵跑。 他不会让乾隆的本钱这么厚。 否则让他去了西域,再和沙俄勾结起来,岂不是大麻烦。 所以要在中原战场尽可能击溃对手,有可能的话,把他的十几万骑兵全歼——不过朱道桦也知道。要歼灭十几万骑兵的难度堪比登天。 能在击溃的同时尽可能的消灭对手就算是很不错了。 “不,我认为这是机会,只是....我们当然也不能太过于冒进。” 陶必铨也在盯着地图。 “皇上,现在乾隆手头上有八旗之中的六个旗,每个旗都有步、骑、炮等编制,其中包括了八個步兵镇,每个一万人,下有五个协,每个协有两千人,合成度很高!” 没错。 现在在东方战场也讲究合成度了。 所谓合成读,就是集合了火枪兵、炮兵、骑兵、辎重兵、工兵的合成化不对。 清军那边由于火力密度不够,所以没有按照明军一个旅五千人这样合成,而是合成一个镇,每个镇一万人,下有步兵协、骑兵协各两个,辎重参领和炮兵参领合成另外一个协。 可以说在编制上是相当进步了。 这样的“高合成话陆军镇”,乾隆手头有八个! 其中他带出来的镶黄旗有两个,其他五个旗各有一个。 除此之外。 就是数量高达九万的蒙古兵了。 其中有五万蒙古兵也经过了“骡子化改造”。 就是放弃了弯刀、弓箭。 转而装备燧发枪。 全面学习明军骡子兵的作战方式。 这样经过了“骡子化改造”的蒙古人有五万。 剩下四万蒙古人不是不想改造,不想求进步。 主要是.... 枪械不够。 虽然说大清得到了不列颠的工匠的支持,在燧发枪和火炮的生产能力上进步很大。 但是进步再大,也是停留在手工业时代的官办手工业。 在生产效率上无论如何都无法和已经跑步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的大明相比的。 所以没办法。 这五万蒙古人有一万作为侦骑,另外四万... 被改造成为了冲击骑兵。 这是清军之中的不列颠顾问提供的建议。 现在的大清已经进步到有西洋顾问的程度了。 可真的一把进步了快两百年.... 真的是太厉害了。 在不列颠的军事顾问的建议下。 这些蒙古骑兵抛弃了利用骑弓sao扰的轻骑兵战术。 转而追求专精rou搏、冲阵的冲击骑兵。 大大的欧化了。 这么欧化,乾隆爷觉得自己气运回来了也很正常。 虽然没有胸甲。 但是骑枪和弯刀是管够。 虽然训练成明军胸甲骑兵旅那样的程度很难。 但蒙古人天生就会骑马,所以排成差不多看的像那么回事的密集骑阵还是可以的。 八个步兵镇。 四个龙骑兵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