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往事之鬼脸家族_第五节、小村谜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节、小村谜团 (第3/3页)

进去,被我阻止了,我隐约记得在四川的时候,祠堂非本族人不得入内,曾经有新闻记者冒失地闯进去,被直接连人带设备全部砸了。

    这个门缝手可以塞进去,我掏出手机,将拍摄功能打开,把手机伸进去咔咔起来,一会儿我正拿着拍好的照片慢慢地看着的时候,不远处一个低沉的声音说道:“你们有什么事儿吗?”

    我吓了一跳,抬头一看,是一个老头儿,穿着很老气,绿色军大衣,裤子也是快入古董的上个世纪样式肥大的西裤,裤脚有些磨烂,裤膝油光锃亮,一双廉价皮鞋还大了一号,许是穿久了,脚趾磨着皮鞋面的印子离皮鞋头儿还有一截距离,鞋跟也似乎补过掌子。

    我急忙笑着说:“师傅,我们是西域文史局做调研工作的,可能是迷路了,误打误撞地到了这里,我还有几个同事也在周围逛着呢。”

    老汉听完,那原本有些戒心的脸色缓和了下来,说道:“哦!那你们在祠堂这里做什么研究啊?”

    我顿了顿,说:“哈!整个西域也没有几个祠堂,能在这里发现,我们都觉得挺有意思的,就过来看看。”

    老汉一听倒是很激动的样子,说:“那是,我们这个祠堂可是有年头儿了,要说还是清朝左将军在的时候就修建了!呵呵!”

    我皱了皱眉,二叔忙问道:“左将军,哪个左将军?”

    老头儿似乎对二叔的无知表示反感,提高了声音,说道:“左堂将军呗,清政府那会的大人物啊!”

    我一下反应过来,是左宗棠,那就应该是1876年清朝派左宗棠率大军进疆,消灭了盘踞在南疆的阿古柏。如果说这个时候建立了祠堂,那么就有意思了,至少那字上面的年代就算是能符合上了。

    我忙问:“哦!那还是挺远的了!老师傅,咱们这个村有没有什么故事啊?或许回去能写篇报道,给咱们这里提供点知名度呢。”

    老头儿一听,忙说:“哦!这个……这个得问村长,我去给你叫,你们跟我来!”

    我忙说:“不用不用!我们自己随便看看就行!”

    我怕来了有见识的识破我们的谎言,老头儿却很执拗,说道:“那怎么行!我嘴笨,我们村长老道!”

    不由分说,带我们去了村长那里,我暗地里对二叔说:“你们最好不要说话,要么拍照,要么做记录。告诉歹猫,让他多笑笑。”

    村长家的院子就在这祠堂不足五十米处,过一两个民房就是,也就在我转身过村长家院墙外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正对面的民房尽头,四五个人就那么直挺挺地走了出来,他们看到我们,居然全部停顿了下来,我上下打量了一下远处的几个人,他们看上去跟农民很像,头发或许饮养不良,呈现出黄黑色,脚上却都穿着旅游鞋,裤子有牛仔裤,休闲裤,但都穿了有年头了,我冲他们笑了笑,跟着老伯在村长家门口敲着门。

    里屋传来一声清脆的童声,“谁呀?”

    老伯说道:“丫头,是我,老客人了!叫你爹开门啊!”

    一会儿门开了,一个披着夹克衫的年龄大约四十五岁上下的汉子打开了门,他的头发已经谢顶,肚子也有些将军肚,裤子还穿着厚实的秋裤,踩着一双沾满灰的皮鞋开了门。

    我看着他的皮鞋正在出神,老伯说道:“这几位是从乌鲁木齐来的客人,他们是大局的高官那,做研究来了,想了解一下咱们那个小祠堂,我怕我说不好,就给你领过来了。”

    那人打量了一下我们,热情地说:“哎呀!那快进屋吧!”

    老伯没有跟进来,说:“我屋里羊要下崽儿了,我跟唐建国家弄点挑食去,我就不陪着了。”

    我脑子似乎突然被什么东西电了一下,我感觉有很多信息就这么一下滑过去了,我看了看老伯,老伯已经关了门,走了。

    似乎天还没有很暖和,他笑着说:“这马上入冬了,冷啊!来来!都进屋吧!”

    一边说一边吧嗒着皮鞋往里屋走,我突然想起了什么,一把拉住二叔的胳膊,冲二叔低声说:“二叔,赶快给那女的讲,我们被发现了!”

    二叔吃了一惊,手一下握在了藏在背后的英吉沙,二叔藏英吉沙的本事很是了得,他将刀柄朝下,刀尖朝上,整个绑在背上,外面套着防寒服,根本看不出带了不到一米的英吉沙。一旦有危险,手只要摸到刀柄,就能瞬间抽出来战斗。

    我一把拉住他的手,说:“不是这个人,刚才门外面那几个人,就是冲我们来的。”

    二叔大吃一惊,说:“真的?”

    村长已经进了屋子,时间不够,我只是点了点头,跟了进去,我正是看到了村长的皮鞋,我发现他们的皮鞋都是一个样子,牌子都一样,估计是谁进城一起买来的,而那伙人的旅游鞋显得不伦不类,穿着虽说看不出什么,但他们看到我们居然定在了那里,按正常情况他们至少应该跟老伯打个招呼,上来询问一下,所以,我判断正是在村里晃荡来找寻我们的地王会。

    不过,我还有一个信息没注意到,我突然就想不起来了。有些懊恼,还是跟了进去。

    我不客气地坐在一款老式沙发上,这沙发应该是自己打的,就是那种自己买木头、布、海绵,找木匠做的那种,问道:“大伯!我们不是什么官,我们是西域文史局的普通工作人员,就是负责编写一下各地历史,了解一下风土人情的,昨晚我们就迷路了,误打误撞地过来了。打扰之处,还望不要见怪啊!”

    村长似乎很高兴,一边倒着水一边说:“嘎嘎的事儿,你们研究你们的,我们这个村儿也很少有人来,多住几天没问题。”

    我笑道:“大伯,你们这里我听说是从清朝左宗棠那会儿就建好了祠堂?”

    村长想了想哈哈大笑,说道:“你听刚才那老头儿说的吧,我们什么时候有的祠堂那,都是祖辈们一人一张嘴地传下来的,至于什么时候,我也不清楚,不过呢,我们也是西域别的地方迁过来的,这个倒是听祖辈们说过,是为了躲战乱吧。”

    我低头想了想,故作在纸上记录了一下,这个可能是有的,那时候的西域是比较混乱的,我又问:“大伯,咱们村有没有家谱啊,或者历史什么的?我想看看。”

    大伯似乎有些为难起来,我以为他是怀疑我们的身份,别误会我们是盗墓的什么的,我忙解释道:“哦!我们在做一个册子,想将西域有意思的事儿全部写进去,我想看看您这里有没有可以挖掘的材料。”

    老伯依然是一副为难的表情,说道:“这个没有,我了解的也少,庄稼人就是说了也记不住,这样,村里还有几户老人,或许你们可以问问。”

    我哦了一声,说道:“大伯,咱们村上上下下有多少人那?”

    大伯这倒是问对了问题,说道:“我们村年头那会儿有一百三十四个人,今年多了四个娃儿,就是一百三十八户,哦!这个算上从外地嫁进来的小媳妇。哎!发展不行啊,只有个小学,初中就得去伊宁上,所以走出去的人也多,现在嘛,也就是六十多口子,年轻的都出去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