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理论上的优势 (第2/2页)
诞生的。 可以说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之下,有人想要借着补贴打捞一笔,自然就有人盯上了这些掌握了资金的老板。 于是有人负责搞系统集成,有人负责搭建成熟的第三方汽车平台。 简单的说就是把复杂的汽车工艺做的跟手机一样。 底盘,电池,电机,电控。甚至还有定制化的车机cao作系统。 所有的一切都有人帮你搞定。 只要你有钱,并且愿意花钱,这些技术都是公开的,唾手可得的。 甚至如果你的资金更充裕一点。 你还能蹭上自动驾驶,自动泊车,智能行驶的新赛点。 陈青峰手上那家半死不活的企业,最值钱的一部分就是有一张国家许可的汽车生产牌照。 虽然在此之前,那家车企只是一家生产老年代步车企业。 但由于在晋省,汽车工业实在薄弱。 所以出于公平起见,上面还是特批了这家规模很小,而且几乎注定要失败的汽车企业的生产经营许可证。
也就是说这家车企是可以在国内销售的。 这就有点价值了。 于是陈青峰和王星耀就把手上的这家破烂企业,介绍给了越南人范松旺。 “越南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进入中国国内的市场,然后用廉价的人工成本参与竞争……” 范松旺听到这个想法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行得通。 起码从逻辑上来讲,国内的车企,不管哪一家的雇员几乎都在大几万。 而中国人的薪资标准,如果和更年轻的越南人比起来,那简直就太美好了。 所以只要稍微算一笔账,似乎就应该明白,这套办法就是行得通的。 其实他们怎么想不重要,关键的是资本会怎么想。 “范总,这些天来我待在这边,一直在思考我们到底要怎么合作,我想这么说,一家能够在中国国内生产销售汽车的企业资格到底有多值钱,我想范总应该比我清楚……” 陈青峰和王星耀坐在谈判中的另一侧,范松旺的眼中透露出了渴望的眼神。 越南虽然经济发展的不错,但他们的人均收入太低了,就如同20年前的国人一样。 2000左右的收入,根本就无法支撑更高级一些的消费品。 比如汽车…… 所以这种东西生产之后,大概率是要在国外销售的。 如果陈清风手上有一家企业,本来就拥有可以用向中国出售汽车的资格,那么事情就简单了。 越南出口的汽车有贸易协定,关税成本和国内本土生产的汽车几乎一致。 而与此同时,越南因为中国的关系和美国在贸易领域合作也更进一步。 请把越南的经典产品在美国能够拿到比中国生产的产品更低的关税。 这只是关税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人力成本,一个中国人的工资足以雇佣3~5个越南的普通工人。 算一下这样一来,汽车的成本将会大大的降低。 所以范松旺,怎么能不心动呢? 但真正的问题是他没有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