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谁不怕我? (第3/3页)
/br> 如卢照邻、杜审言……
历史上卢照邻与骆宾王一样,都是唐诗的先驱,在初唐诗歌革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在唐诗革新之路,陈青兕一骑绝尘,将狭窄的道路走宽,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追随者。 杜审言是单纯的崇拜,没有其他。 跟所有人寒暄完毕,一时间有些冷场。 上官仪说道:“陈侍郎恰逢其会,不如一起饮酒赏月?” 最终上官仪作出了邀请,饮酒赏月,绝口不提作诗之事。 在这个宫体诗盛行的时代,陈青兕的诗句那是一骑绝尘的。 尤其是《黄鹤楼》…… 以陈青兕为首的盛唐体对宫体诗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本以为会有一场惊心动魄的争斗,结果却是寂静无声。 有陈青兕的地方,无人敢献丑作诗,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宫体诗面对盛唐体一败涂地。 哪怕是自成一派的上官仪,亦不敢接洽。 盛唐体可谓不战而胜。 陈青兕指着自己熟睡的孩子,说道:“不了,孩子睡了,不便叨扰,下次有机会再聚……” “如此……便不强留了。” 上官仪的语气也有一丝庆幸,他忘不了当初陈青兕投递战帖时的感觉,一首《黄鹤楼》让他不知不敢落笔。 余者有遗憾,也有庆幸,但总归庆幸的居于多数。 陈青兕真要点头同意,结局唯二。 或是他们成为笑话,曲水流觞成为赏月饮酒,要不就是一枝独秀…… 在这个时代,除了陈青兕自己,没人敢质疑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没人敢跟他玩。 陈青兕很识趣的离开了。 萧妙宸轻轻浅笑:“他们都有些怕郎君呢。” 面对自己家媳妇,该吹的牛,还得吹。 “在诗歌上,谁不怕我?” 陈青兕又陪萧妙宸走了一段路,见即将到了良辰吉时,说道:“我们去曲江河岸吧!” 萧妙宸应道:“好!” 今夜的中秋灯会有一个压轴节目曲江灯船。 曲江灯船是长安众多王孙贵族炫富赚取名望的手段方式之一。 今日曲江池两岸花灯万万盏,争奇斗艳,其中大多都是城中富豪贵胄出资建造的。 包括芙蓉园里的花灯,武家就占据了一大半,就是武皇后的亲族。 此事说来也讽刺,武皇后身体力行,一直推崇节俭,她自己也是这么干的,但她的母姐荣国夫人、韩国夫人却如暴发户一样,仗着李治的赏赐,招摇过市,每有大型喜庆节日,都会出资散财,以供长安上下士绅雅士游玩。 当然效果还是很显著的,长安上下无人不知李治对武家的宠信,平常行事也会有人卖他们几分薄面。 至于曲江灯船就属于长安最上层豪门的炫富,李家的各路皇亲安排了多艘灯船,在特定时间里顺着曲江而下,船上还有杂耍艺人表演各中耳熟能详如喷火,甩火球等娱乐项目。 视为中秋灯会的压轴表演…… 既然来到此处,别的可以不观赏,这压轴表演得看一看。 相比曲江池北岸的人潮拥挤,南岸就显得规整许多。 江岸县那么长,陈青兕找了一个人少的地方,等待着灯船的到来。 这是睡了一路的镜镜似乎也知道高潮来了,用一阵嘹亮的哭喊声宣告自己的存在。 陈青兕立刻伸手接过,让宝宝止哭的最好办法就是萝卜蹲,只是特费膝盖。 萧妙宸大家闺秀有些吃不消,陈青兕在武艺方面并未拉下,担负起了此重任。 便在这时,河对岸传来一阵惊呼。 浅言大叫:“不好了,有人落水了。” 陈青兕向sao动方眺望,却见被灯火照射的发亮的河面上有数人在水中追逐。 看情形是有心从北岸游到南岸。 陈青兕眯着眼睛,略作分析,不像是落水,更像在抓捕。 陈青兕并没有胡乱管闲事,只是道:“周奎,看好四周,莫要让人靠近。” 任何时候,护卫家人安全是第一位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