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捡个工具人 (第1/3页)
雨后天晴,莫杵榆一家又开始了忙碌。 雨棚没白搭,成了遮阳棚,连西晒都挡了些许。 落脚休息的人自然也增多了。 看着别人吃,忍不住也来一碗豆花解解馋,又解暑。 此后大半月,莫杵榆和许氏、莠儿都在努力经营小摊,而三娃一直在家,也不知道他在干嘛,幺妹也不带,都是放摊位后,由许氏和莠儿轮番照顾。 自丈量地皮后,这件事就没有了风声,莫杵榆也不在意。 倒是程椗一次从县里回来,告知他不是大管事不上心,实在是县里出了大事! 那日大雨,从他们村口路过的一行持刀人竟全死在了巨野渡口! 这件事县老爷还妄图封锁,可惜手段用尽也没用,消息还是走漏了,上头已经派人来调查,县衙是一锅乱麻,哪有闲心处理寻常事宜,都怕上头会顺道的查查别的事! 莫杵榆一听就觉得这里面问题很大! 那一行人听宋教头的形容,即使不是大内高手也是京里出来的持刀卫。 这持刀卫后来宋教头跟别人解释时,莫杵榆也听到了。 烨国法律禁止私造私藏兵器,连衙门差役只能持棍,只有一种人可携刀横行街头,那便是持刀卫。 持刀卫是二十年前成立,由京师的奉天三营统御,而这三营分别以三种生肖命名,如辰龙营持刀卫,就是御前高手。 这么看来,应该有十二营,不过只有三大营拥有持刀卫,其余营具体干啥,莫杵榆没听宋教头提及。 而若真是京师的持刀卫被杀,这可太严重了,不亚于中央监察组在地方上遇害! 他的直觉告诉他不可能,这件事多半另有蹊跷! …… 三伏天已经过半,立秋将近,然而天气仍旧酷热难耐,不过小摊生意却越发火红。 “今天没啥新吃食啊。”孙家的宋教头笑着坐下,点了汤面、煎饼、豆花等老三样。 莫家三人手脚麻利,很快上齐。 当莠儿端上煎饼后,不住笑眯眯道:“吃了宋教头就知道了!” “哦!” 宋教头一笑,一眼就瞧见今天的煎饼有点不同,里面多了一层红褐的色泽。 这个发现,让他放下刚刚拿起的筷子,继而抓起饼一咬,顿时目光一凝。 “嗯!” 诱人的酱香,适中的甜度,将葱的辛辣,虾的鲜香和面饼的酥咸竟中和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感! 满足,却并非是一口就能饱。 相反,它只满足了宋教头的嘴,却促进了胃里的饥饿。 这一刻,宋教头只觉胃口大开,将那给予口舌满足的煎饼视作仇敌,是恶狠狠的连续几大口,塞得两腮鼓胀。 “痛快!” 几大口咽下,宋教头一抚长须,大喝一声:“再来。” “面糊了。”莫杵榆提醒。 “啊对,吃面吃面,不过莫家大郎,饼还要。” “好嘞。”这次是莠儿喜滋滋的答复。 不仅是煎饼多了酱料,鱼汤面也多了豆腐,成本虽上升,价格却不变。 宋教头吃饱喝足,放下了十文钱。 一碗三文汤面,两份三文的煎饼,一碗豆花,看似没错,实则宋教头消费超过了五文,豆花等于送的,理应收九文,给十文说明他把豆花算上了。 许氏想退,教头知其意,起身一手摸肚皮,一手摆道:“小本买卖,怎好意思。” “多谢宋教头。”许氏抓着钱感激的躬身。 教头头也不回道:“客气啥,让榆哥进几坛酒水就成,吃饱了就想喝两口。” 这算是指点了。 莫杵榆不以为意,酒水可以有,但不是现在。 三娃小声道:“可以有,让程椗送来我们慢慢改良,不显唐突。” “再说。”莫杵榆没有拒绝。 慢慢改良这条路确实能走一走,正如鱼头汤和煎饼,加入了豆腐与甜酱,逐步丰富了食物口味,能让老顾客误认为他在成长。 “啊,这酱越吃越上头,俺感觉离不开它了!”高壮士用葱白刮着饼上的酱料边吃边道。 “高壮士喜欢,送你一罐。”莫杵榆道。 “这……怎好意思!”高壮士本想一口答应,但见跟他一样馋坏的弟兄,还是摇头道:“你这一罐多少文,我看不便宜吧!” “是挺贵,不过诸位壮士照顾我这么久生意,再贵也送。” 莫杵榆说完便向许氏道:“娘,把木柜里的小罐甜面酱拿来,送于高壮士他们。” “诶。”许氏一点心疼之色都没有,倒也不是完全大度,只因这罐小,仅装一斤,现家中甜酱有半缸,不下百斤,又如何不舍。 “高壮士收好,一路颠簸,小心摔了。”许氏将小罐甜酱递给高壮士。 高壮士没想到他们真送,抱着小罐一时间竟有些胀红脸。 “哥哥不要,兄弟们可要分了!”其余壮士一下围了过来。 “拿去拿去。”高壮士觉得小罐如烫手山芋,赶紧交给弟兄们。 “诶你们别抢,这是小郎君送大伙路上吃的,今晚还得靠它下饭,给我留点。” “哎呀放心啊哥哥。”壮士们围成一圈,用煎饼蘸酱吃。 “也不嫌味重。”高壮士苦笑摇头,转身又对莫杵榆道:“说真的这一罐多少,还有没有,我想给家人捎回去。” 莫杵榆道:“有是有,这样的一罐需二十五文钱,高壮士若有器具,一斤收你二十三文,这已经是……” 高壮士不等莫杵榆说完便道:“得,给我两罐。” 闻听此言,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