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女皇亦能舞 (第2/2页)
领军连胜已经打到了平壤城下,但一封诏令下来,契苾何力撤退,高句丽松了一大口气。 主帅的撤退让唐军北线出现了空档,在棒子电视剧里射二凤眼睛的渊盖苏文抓住了机会,以优势兵力围歼唐军,沃沮道行军总管庞孝泰与其率领的五千白族子弟军和十三个亲子死战不退,殉国。 北线受挫,南线不顺,新罗心怀鬼胎,倭国虎视眈眈,百济复国军还在努力搞事,可以朝鲜半岛已经乱成了晋西北。 开战之初的高宗雄心勃勃,但如此糜烂的局势已经让高宗身心俱疲,再加上降大雪,撤军就变得理所应当了。 不仅如此,打下来的百济高宗也不打算要了,命令刘仁轨不必坚守,退入新罗国和新罗王商量怎么撤军吧。 但刘仁轨觉得,唐军来之前朝鲜半岛就是三足鼎立,唐军走了百济复国,那朝鲜半岛还是三足鼎立,咱唐军不是白来了吗? 于是刘仁轨坚守不退,然后用一封长信让高宗重新支棱了起来。 刘仁轨的意见很简单,坚守待变就行,而且他实在信不过新罗王。 对方打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算盘实在太响了,崩到他脸上了都。 刘仁轨的判断很快就得到了应验:倭国出兵了。】 孔明叹息一声: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xue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这高宗苛减军功致使这百济局势糜烂。” “那郑仁泰贪功冒进使高句丽得以喘息。” 摇摇头,孔明不太清楚那不克而还的苏定方是否后悔过在泗沘城的纵兵劫掠。
虽有千般借口能够辩解,但……灭百济乃是开疆拓土,是要让其民也为汉民,不归其心,谈何开疆拓土? 想到此,孔明看向张飞的眼光倒是有点赞赏: 到了雍凉之后能够迅速注意到汉羌的冲突,翼德较之往日,已不同矣! “如此算来。” 另一边张飞都惊了,拍着庞军师肩膀道: “这高句丽竟连败三帝?” 庞统皱眉摸着肩膀,仔细想了一下,也是叹息道: “本以为大军开赴,是要毕十年之功于一役。” “结果战前不察军情,战时事端不绝,激战正酣时抽调大将。” “翼德此前,这李治最大问题就是偶尔不理智,如今看来确实如此。” “首尾兼顾,首尾皆不顾矣。” 到此,庞统倒是有点可惜: “假若那苏定方领军能克制一下,假若那高宗遴选平北胡主将能再慎重一些,或许……” 庞统不由得想象,若是这唐能此战既定,在朝鲜半岛不至于靡费人力,或许这唐的历史能变得不一样一些? 孔明并不这么认为,看似偶然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系列频发的问题。 军功的短缺,勋贵子弟的德不配位,当朝子的战略眼光缺失等等。 孔明觉得几乎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写长文探讨,并让后来者引以为戒。 但提笔写了几笔之后,孔明便反应过来,唐朝并未大汉之过错为戒。 提笔呆愣半晌,孔明叹了口气将拿起来的笔重新放下。 单单指望后人引以为戒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唐已经明了这个问题。 而想要从本上解决问题,此前光幕已经过多次了: “不进则退,世事之常。” 工学,算学,医学,书文之学,皆需进,也就是后世的常的进步之词。 这一刻孔明感觉自己对问题看的也愈发通透了。 一旁的刘备摸着下巴,回想着刘仁愿的履历,心中倒是还觉得颇为奇妙。 匈奴汉也是汉?不,既然已经尊汉,那就是汉,而非匈奴。 居夷狄而尊华夏者,乃华夏也。 …… 李世民叹了口气,感觉自己看着这个战局真的是在干着急。 刚灭百济旋即就要攻高句丽,他嫌太冒进。 四路大军水陆并进,他嫌募兵过多。 战时调将导致庞孝泰身死,他都想直接钻到光幕里将儿子推开:会不会指挥?让朕来! 但最终,李世民也没忘了这是自己皇子,不都是自己教的吗? 这一刻李世民倒是再次感受到了,教儿子真难。 不过至少有些地方做的也还行,李世民看了刘仁轨一眼。 比如对罪臣的启用,并且还能知言纳谏。 这一刻他想起来那玄宗时的封常清,相较而言,皇子治做的应当已经算是不错了吧? 工作上的原因,今日迟了,抱歉。 以及这一期主要聊的是航海和科学相关,现在属于前置,尽量不拖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