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五丈原营 (第2/2页)
自己就回答了出来: “我等不过七千人,引兵退入褒斜道,即使面对十万大军,亦不惧也。” 毕竟褒斜道总共就那么宽,任你有二十万大军,施展不开也照旧无用。 霍峻点点头: “荆州时诸葛军师佯托先贤,谓我等游击之术。 “我等如今,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等敌自溃也。” 而果然如两人所料,即使郿县的驻兵已经看到五丈原部有援军,但次日依然叫骂叩门求战。 站在营寨内的望台上,魏延眯了眯眼睛瞧着阵前那叫骂的敌将,扭头问道: “仲邈可知郿县何人为帅?” 霍峻皱眉沉思了一下,最终肯定道: “应是徐晃徐公明。” 魏延霎时想到了光幕中的水淹七军时,正是其人阵前诱关将军叙旧,关键时刻又突下暗手。 因而心中骤然便升腾起杀意,但随即就被以大局为重的想法给摁下,遗憾道: “先留此獠性命。” 但杀意已起,于是魏延与霍峻说了两声,便下了望台。 霍峻留在望台上看的清楚,营寨正门只需开了一条小缝,那魏文长便打马而出。 那叫骂的敌将此时拨马而逃已然来不及,干净利落的便被一槊挑翻马下。 随后魏延不急不缓引马而还,五丈原营士气一振。 而那曹军sao乱了一阵后,便有人呼喝着引兵压近。 但让曹军将帅失望的是,那红脸小将入营后便重新关门,再也没打开。 于是曹军也只能不甘叫骂一阵退去。 “文长勇武!”霍峻恭贺。 魏延谦虚道:“倒是为曹军节省粮草。” 随即魏延远眺东南方向,不知道关将军那边如今怎么样了?
…… 刘备来成都以后,成都的规模便一直在缓缓扩大。 一方面是因为不断有流民来投。 益州隔绝外界,因此对刘备的名声并不知晓。 但成都百姓口口相传总做不得假,而且如今刘备的告示也张贴于益州各郡。 而其中内容也特别简单朴实:分田地,授匠技,官府可以赊欠的方式为你盖新房! 另一方面也是成都的翻新,道路重新规划,内河疏浚完毕,一些聚居的破落户迁到成都周边,在那名为孙乾的上官帮助下,小心翼翼计算着自己的财力,盖了遮风挡雨的屋子。 于是成都的本地百姓一回头便忽然发现,咱这成都城似乎变大了不少。 而中间颇为自得者,当属秭归李公。 从北方一路南逃时两个儿子便颇有怨言,到了秭归安定下来之后两个儿子都在寻思着讨媳妇了,也有人上门欲给他家小娘提亲。 结果没成想他们老爹拐杖一挥:去成都! 秭归的大宅变成了成都的小宅,秭归德高望重的李公也降格成了李老丈。 两个儿子虽然不敢违逆老爹的意思,但平时只言片语间还是有不满流露出来。 但好在还不待李老丈寻个由头开口教训,成都的变化便已经将两个儿子收拾的服服帖帖。 就如此时晚餐,喝了小盅酒水,用筷子敲了敲陶碗,这个小小的一家之主便开始考校儿子的日差。 “大郎的糖坊之事如何?” 面相敦厚的大儿子赶忙放下碗,束手规规矩矩道: “管事今日称赞了孩儿做事勤勉,言称今月若是制糖斤两足够的话,多有赏钱。” 李老丈微微点头,这个大儿子是个不费心的,做事向来规矩勤恳。 秭归时便不断有媒婆欲作媒,但他瞧不上秭归的粗鄙子女。 如今到了成都,大郎这差事也顺利,似乎终于能寻个良配了。 而目光转向另一边,李老丈便有些头疼。 还不待他询问,这个次子顶着一个乌青的眼睛,便迫不及待道: “今日纸坊有人调戏那配纸浆的钱寡妇,俺看不惯,便出手打了那闲汉。” “管事罚了那闲汉两日钱,告诉俺以后再遇此事须先去找他述说,不过还是记了俺十五赏钱。” 李老丈直想用手杖去敲这逆子的脑袋: 若是算上伤药,这十五钱都不够的! “哦对了。” 眼珠乱转的李家二郎忽然想起来另一事: “那钱寡妇还问俺有婚配否,俺说没有。” “她说过两日来登门道谢。” 李老丈以手掩面,脑内已经在考虑要不要给这儿郎新寻一份差事了。 而此时坐在饭桌末尾的李家小妹也弱弱举手: “俺……俺今日去试了那织娘的考核,锦官言说合格了。” 李家小妹弱声弱气道: “不过那锦官说俺年岁还小,不如去读两年小太学。” “爹爹以为如何?” “读!” 李老丈瞬间将这二郎扔到脑后,语气坚定: “别惦记什么织娘,只要那小太学不赶咱,咱就一直读!” 随即李老丈甚至有点可惜生子过早,不然定要将这大郎二郎一起塞进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