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_第四十九章 长治从军记(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长治从军记(六) (第1/2页)

    “我们这样直接冲击闽越主帅所在,是不是太冒险了?”

    飞虎队的一个什长很是担心,觉得王长治的决定实在太过冒险,很容易被敌人围攻,然后死在敌军主帅所在的中军军阵内。

    这里距离闽越军阵还有很长一段路程,仅靠rou眼是看不清楚闽越主帅军阵那里到底有没有人的。

    “怕什么?我们又不是真的要冲进去斩杀闽越主帅,只是现在闽越军在前线占据优势,我们的主帅或许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想法,所以没有派出我军的预备队,现在我们直冲闽越主帅中军军阵,敌人的前线军队或许会为了救援主帅而撤退,如此,我们在前线步步后退的步卒方阵也能多撑些时间,等这些闽越预备队反应过来重新去前线作战时,我军的骑兵曲已经更换好马匹和武器重新回到战场前线,这才是我们的目的呀,所以我们只需要对着敌人中军冲一波,吓唬一下敌人,然后赶紧跑回来就行。”

    王长治把自己的计谋解释的很清楚。

    “可万一对方的预备队不肯回去救援主帅呢?”什长还是不放心。

    “打仗哪有百分百把握的?哪有不冒险的?不试一下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功?这也不敢,哪也不敢,那还打什么仗?在我看来,只要这个险冒的值,冒的有意义,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这才是变化莫测的战争,这才是胜败只在转瞬间的艺术!”

    王长治说的也是孙子兵法里的内容,对孙子兵法兵势篇内容的延伸扩展。

    《孙子兵法·兵势篇》有云,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战争主要还是得依靠正,但具体的细节处,也需要奇的配合,二者缺一不可。

    “可是我们还没有收到军令!没有主帅的军令,却擅自出击,这……”什长再次提出反驳。

    “孙子兵法九变篇有云,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同理可得,队在外,将令有所不受!”王长治说的还是孙子兵法里的内容,对孙子兵法九变篇的内容扩展,他对兵书了如指掌,并且运用得当。

    现在军情紧迫,等待主帅传来军令,估计前线也已经打完了,那么一切都来不及了。

    “《六韬》有云,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员众,其将可走。”千钧一发之际,王长治把《六韬》里姜太公劝说武王面对困境时不要顾虑太多,只要速战速决、猪突猛进就能获胜的原文说了出来劝说众士兵。

    “连姜太公都认为在面临紧急时刻时,顾虑太多反而会贻误战机,无脑突击反而有更大胜率,你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王长治与众士兵的争执说话速度很快,连续这么几句话的劝说其实也就十几个呼吸的时间罢了。

    众士兵在这番有理有据地劝说下纷纷允诺,跟随王长治直接朝着敌人可能有重兵防守的中军军阵。

    “杀!”

    “一骑尚且能绝尘,四十七骑可退闽!”

    “杀!!!”

    飞虎队还活着的四十七个轻甲骑兵不要命地直接扑向闽越主帅余善所在的中军大阵。

    ……

    正站在辎重车上观察前线局势的余善很是苦恼,脸色难看。

    他的反败为胜的小概率计谋就是把负责保护自己的亲兵混进预备队里,等到汉军预备队也上前线作战时,他的亲兵队长就立刻带领亲兵脱离战场,直接扑向兵力空虚的汉军主帅大营,来一个擒贼先擒王。

    只要能抓住或杀死汉军主帅,哪怕能把汉军主帅吓得落荒而逃,正在作战的汉军也会因为群龙无首、无人指挥而瞬间崩溃。

    然而,对面那個汉军主帅实在太稳了,他真的太稳了,居然没有把汉军预备队派出去,这使得余善最后一丝希望都没有了。

    “对面汉军主帅乃何人?”余善忍不住对周边的副将询问。

    “不知……”副将们也不知道。

    意料之中的回答,余善皱着眉,转头继续看着前线的战斗。

    虽然前线的战斗是闽越军队暂时占据上风,但汉军的骑兵队伍很快就会更换好马匹和武器重新上战场,那么,一切都希望都将化为流水。

    并且,为了加强预备队的实力,给前线汉军足够大的压力才能引出汉军预备队,余善把自己的弩兵和弓箭兵也换上长枪武器,跟随三百闽越轻骑顶到前线。

    此时此刻,他的身边,只有几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