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十三 来自人间的启示录 (第3/3页)
“但杯赛没有这些,输了就得回家!”
“是的,3月2日晚上,如果还不赢,我们就只能回家!” “各位,你们当中有几个人在足够长的职业生涯里,能够走到欧冠淘汰赛的8强、4强乃至决赛的?” “这不是联赛,有些机会就像有些人一样,可能一辈子就这一次,错过了就再也遇不上了。” “今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如果有问题,那问题都在我。” “但我想,尽管表现得不错,但在欧冠,我们还不够,远远不够。” “后面的两轮联赛,我们必须好好调整,心态上、身体上,我不希望看到任何人受伤,更不想看到有人在训练场上没有拿出所有的专注!” “这是我们从去年10月份以来的第一场输球,而留给我们的,只有3月2日晚上最后一次机会!” 陈亮走到中间,招了招手,队友们马上围了过来、互相搂着边上饶后背围成一圈。 “记住!下一场会在我们的地盘,我们必须送他们上路!” 众人:“喔!” “我们必须用一场胜利告诉所有人,今的结果不能代表我们的实力!” 众人:“喔! “我们接下来可能会遇到皇马、拜仁、曼城,但不到最后,我们的目的地就只一个,土耳其!” 众人:“喔! !” 最后,则是球队每次上场前惯例的口号。 陈亮:“罗马!” 众人:“胜利!胜利! 胜利! !” 陈亮:“今晚早点休息,明训练场见。” 其实门外的福蒂压根就没走,一直在听着屋内的动静,直到此时才放下心来。 晚上回到酒店,他将经过一五一十告诉了穆里尼奥。 在赛后发布会上“舌战群记”、痛斥罗马的水平就只能窝里横的穆里尼奥本来心情很不爽,但听福蒂完,眼角明显松弛了一些,不过他一句话都没。 第二上午,陈亮电话里告别艾丽卡,球队启程飞回罗马,到了机场再乘坐大巴赶回特里戈里亚基地。 往常在赛后的第二,除非穆里尼奥特别要求留下来训练,主力球员都会直接回家休息,但今在穆里尼奥并没有通知过的情况下,所有上场的球员、包括踢满全场的球员都出现在了训练场上。 穆里尼奥依旧一句话都没有,丝毫没提昨这场比赛的事情。 不过训练基地内部风平,不代表外部也浪静。 《罗马饮恨威斯特法伦,恐成赛季转折点》 《一场败局揭露罗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本质》 《穆里尼奥的球队也踢起了快乐足球?如此进攻难以在欧冠竞争》 《一亿先生对决,重压之下0助攻0进球,谁是水货一目了然》 尽管像《图片报》、《回声报》、空体育等媒体客观报道、点评了比赛的过程,也指出了多特蒙德能保住胜利果实与门将科贝尔的超神发挥有着很大关系,但也有许多媒体为了满足不同球迷群体的喜好,撰写了许多言辞夸张、甚至充满攻击性的报道。 《都灵体育报》更是不知道从哪弄来的消息,知道了陈亮在赛后不让教练进更衣室的事情,写了一篇成为当周最热文章的报道——《抓内鬼之最终季》 文中绘声绘色地陈亮拒绝教练组进更衣室,穆里尼奥已彻底被架空,并且接下来陈亮将要求董事会立即解雇葡萄牙人,换一名懂进攻的主教练执教球队踢完本赛季剩余的比赛。 还描写了穆里尼奥的心腹马蒂奇与帕特里西奥跳出来反对陈亮,与之大打出手的“细节”。 面对这样的垃圾报道,罗马俱乐部上下都没有回应。 但“不懂进攻”这个词组,可着实惹毛了大家伙。 不过这些外部的事情,对于抗干扰能力很强的陈亮来,并不算事,要损失,这场比赛因为失利,算上多特蒙德声望带来的双倍加成,只获得了6点技能值和6点训练值的凄惨奖励,更能得上是损失。 两后的2月20日,主场对阵联赛排名倒数第3的维罗纳,除了陈亮、克瓦与帕特里西奥,其他所有人都被穆里尼奥按在了替补席上。 亚伯拉罕好不容易等来首发机会,却偏偏在开场仅仅15分钟时就因为在争顶时左眼被对手戳到无法坚持比赛,被沙拉维早早换下。 最终,在第45分钟,身穿33号的陈亮与77号的克瓦、被球迷称为“3377”连线的组合再次发威。 斯皮纳左拉左路斜传到弧顶,陈亮背身迎球,没有停顿直接用脚后跟磕到了禁区里,顺势跟上的克瓦迎着对方后卫的贴身封堵、在倒地前铲射远角破门,帮助球队最终全取3分。 2月26日,球队又前往北部城市克雷莫纳,客场挑战联赛副班长。 这场比赛陈亮领着佩罗内、沃尔帕廷塔西洛维奇、博韦、沙拉维等一众替补和年轻将,与倒数第1的副班长斗得有来有回。 最终,在下半场刚开始的一次角球混战中,佩罗内门前捡漏铲射破门,打进了他加盟罗马后的第一球。 两场相当经济实惠、又让主力得到充分休息的1比0使罗马继续稳固联赛榜首的位置。 由于国际米兰客场1球输给了博洛尼亚,导致罗马与这支积分榜第3的球队已经拉开了18分的差距。 而那不勒斯则继续连胜,紧咬6分差距不放。 这一周球队的训练里,穆里尼奥起初还想让球队从失利的情绪中放松下来,会在和球员交流中主动开开玩笑。 但过了两他就放弃了这种做法。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主教练,他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球员们的情绪并不是那种输球后的失落与沮丧,而是一股nongnong的渴望求战、渴望复仇的欲望。 于是,他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赛前一的战术会议上告诉全队,明晚要用与第一回合同样的首发去“迎接”多特蒙德的到来。 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也只有跨过这样的坎,这些球员、这支球队才能迎接更艰难的挑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