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76章:提前定好格局 (第1/2页)
,日月江山永为明 应天皇宫,乾清宫。 本来老爷子是打算在奉天门来个御门听政的,毕竟这是好事儿,但却被朱瞻垶给阻止了。 老爷子不是很理解,但对于大孙子的示意他却接收到了。 然后,朱瞻垶拿着老爷子的令牌,亲自点了几个人到乾清宫。 内阁三人:内阁双杨,金幼孜。 六部尚书有二:户部夏原吉,兵部金忠。 最后则是汉王和赵王。 老爷子也不知道朱瞻垶想要做什么,但还是选择了相信,直接带着朱瞻垶及其指定的人回了乾清宫。 “今日能召诸位过来,有一点希望诸位能明白。”在开始说事儿之前,朱瞻垶先是面色严肃地强调了起来。 “今日能来的没几个人,这个大家都看到了,之所以能把大家叫来,那是因为我认为你们都是大明的肱骨之臣,是没有丝毫私心和异心的。” “但是!” 眼看着杨荣要开口,朱瞻垶先行一步打断了他。 “接下来我所说的事情是不能够外传的,诸位做好心理准备。” 说完,朱瞻垶转向了老爷子。 “爷爷。” “开始吧。”朱棣摆了摆手,同时让小鼻涕肃清了乾清宫里的宫女和太监。 感受着不一样的气氛,杨荣等人心中惴惴不安。 朱瞻垶说得太过严肃,这让他们心中多少泛起了滴咕,虽然心思不同,但犯滴咕这一点是相同的。 像金幼孜,他担心的是参与这件事以后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他们会不会被推出来背锅,而夏原吉的想法相较之下要简单很多。 作为户部尚书,夏原吉更担心朱瞻垶这么做是因为方才当着文武百官和应天外城百姓的面上夸大了,现在把他们叫来做准备。 不过朱瞻垶接下来的话很快就打消了他的担忧。 “首先我说明一点,方才在外城我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不管是那些粮食的产量还是弊端,不过有一些我没有说全。” 朱瞻垶嘴上说着,眼睛却不断地扫视着众人的表情。 “我不说不是因为后果很严重,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有些事情虽然只是暂时推后,但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解释了。” “现在来说说具体的。” 说着,朱瞻垶将朱铭带过来的三样粮食一一摆放在了朱棣面前的书桉上。 “首先说大家最关注的红薯。” “这个的弊端我之前就说过了,产量高但是不耐储存,晒干或者磨粉虽然能够储存,但却不能作为唯一的粮食,经年累月的吃对身体不好。” “问题在于百姓不会在意这些,他们只知道怎么省,怎么给子孙留下更多的粮食和钱,至于身体,那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其次是土豆。” “相较于红薯,土豆的问题要更加严重一些。” 说到这里,朱瞻垶看了看众人,其中夏原吉和他老爹的表情最为明显,满是担忧。 “土豆一样不耐储存,相比红薯产量还要低一些,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产量会逐年降低。” “不过大家不用担心。” 看着夏原吉想要开口,朱瞻垶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解决的办法我已经有了,而且是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在等这些种子回来罢了,所以这倒也算不上是个太大的问题。” 茎尖水培很难,最起码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很难,虽然不是不能解决,但也需要长足的时间发展。 不过土办法也有,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却能够延缓问题的发生。 比如朱瞻垶就记得以前农村老家都是用草木灰裹一下切好芽块的土豆的,这能够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土豆的病害问题。 不能彻底解决,但却有些效果。 “最后说说这玉米。”朱瞻垶特意将玉米留在了最后。 “这是个好东西,相较于其他的两种,我其实更中意这个玉米。” 朱瞻垶拿着玉米棒子,脸上的表情要比之前好了不少。 “这个玉米的产量是这三种粮食里面最低的,但较之稻麦也是有长足的提升的,而且我给出的产量都是保守估计,时机产量应该会多一些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 朱瞻垶看了看众人,然后将玉米棒子塞到了夏原吉的手中。 “这个玉米耐储存,不会减产,跟稻麦的种植是基本一样的,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朱瞻垶这话一出口,所有人的脸上都是一喜。 虽然跟红薯那几千斤的产量没法比,但在经历了朱瞻垶特意给他们营造的“低潮”之后,他们才发现是他们的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