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讲聊斋,我吓死全网粉丝_第264章:千古经典:《长恨歌》。(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4章:千古经典:《长恨歌》。(求订阅) (第2/3页)

烟火蒙蒙。

    不只如此。

    也因为长年的烧炭,这位卖炭翁不只是两鬓生满了白发,十指也是呈现犹黑色。

    这种黑不是洗一下手,他就能擦得掉的。

    因为几十年不断的烧炭,手上的这种黑,再也无法褪去。

    但哪怕如此。

    这位卖炭老翁也没觉得什么。

    他只想将烧出来的炭卖出去。

    而卖出去的目的是为了干嘛,就是为了身上穿的衣服,和口中的吃食。

    正如现在。

    此时已经是寒冬。

    但这位老人却是穿着单薄的衣服。

    他将木炭装好,让牛车拉到集市上。

    一路上,天气无比的寒冷。

    昨天晚上下了漫天的大雪,整个路上大雪已经积满有一尺多厚。

    但老人管不了这么多,他提了提身上的衣服,等待着顾客的到来。

    可是等了许久,等到响午时分,仍不见有人买炭。

    而就是这时,前面出现了两骑官府的人。

    他看到老人,拿着文书说道,你这一车炭我们宫里征收了。

    随即就将牛车牵向皇宫那里。

    这一次,江宁只是画,没有说。

    可就是这一幅幅画面,却是不断的刺激着众人的神经。

    而当整个故事江宁全部画完。

    江宁对着镜头,却是念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些官府中的人员之所以这么大胆,用匹红纱和一丈绫与老人交换千余军的炭。

    不是他们个人故意欺压老百姓,而是整个朝廷的规定。

    在当时。

    有一种叫做宫市的称呼。

    宫,就是皇宫。

    市就是买的意思。

    意思是皇宫里购买物品。

    当然。

    如果皇宫里你要购买,这也正常,毕竟皇宫也要消费。

    甚至,他们购买的还要更多。

    按正常来说,宫里购买的越多,对老百姓越有利。

    可宫市里所谓的购买,就是强行以低价购买货物。

    正如这位老人家烧的千余斤炭。

    事实上。

    这种低价强行购买,还算这两位官员地道。

    后期,有的一些官员购买就不是以低价购买了,而是直接强行拿走,一分钱不给。

    “哭了,没想到大唐竟然有如此凄苦的一面。”

    “是啊,我以为大唐风流,没想到老百姓过得这么苦。”

    “这必需的啊。别说白居易当时的时代是中唐,哪怕就是盛唐,老百姓也不见得就安居乐业。”

    “这里面有一句最为打动人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什么样的情形。自己穿的这么单薄,但还希望天再寒一些,好让炭卖个好价钱。”

    “这一句我也感慨的不能自己,老百姓不都这样吗?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要紧,他们只想着自己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够卖个好价钱,也就是为了生活而已。”

    “可是,这种极为单纯的生存,却是受到了当时整个朝廷的欺压。”

    白居易的诗向来浅显易懂。

    根本不需要江宁翻译。

    众人只需要一读,便完全的能够明白这一首诗是什么意思。

    而也正是因为明白这一些诗的意思,众人的眼睛却已变得通红。

    ……

    “用户3213321……下单十常大米。”

    “用户65498746……下单十常大米。”

    “用户321321……下单十常大米。”

    什么也不用说了。

    尽管在这里,江宁仍没有任何的推销他的十常大米。

    但此时。

    十常大米的定单,却是又一次来了一个飞奔。

    这一次。

    十常大米订单,却是达到了20万单。

    ……

    “好吧,我明白了。”

    看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