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6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求订阅。) (第1/3页)
第207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宁老师,这就是我们黄州赤壁了。” 跟着带队工作人员,江宁来到了黄州赤壁。 同时。 一旁的工作人员还向江宁介绍说道:“我们黄州赤壁之前也称赤鼻矶,从造型上看,像一处断岩临于江上,同时色泽呈赫色,因形象悬鼻,故名赤鼻矶。” 江宁点点头。 在前来黄州赤壁的路上,江宁也是查找起一系列的资料。 想来。 当年苏轼误会认为这里就是赤壁古战场,恐怕与赤壁矶这个名字也有一定的关系。 或许有人说。 大文豪难道对地理一窍不通,怎么还能认错地名。 但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太正常了。 古代虽然有地图,但地图并不是特别精准。 再说。 当年的赤壁古战场是汉朝时期的,到苏轼那个时代也有几百年。 随着战乱与时间的推移,很多人都记载不太清楚了。 当然了。 这其实不只是苏轼一个人搞不清。 在苏轼之前,还有一位叫做杜牧的大诗人,他同样也认错了地方。 他写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里所写的赤壁,也不是真正的赤壁。 别说是他们。 就算是现代人,也时常搞错地方。 这也导致说起赤壁。 在国内可是有七八个有关于赤壁的景点。 要不是后来上头将蒲圻改为赤壁市,恐怕各个地方为争夺赤壁之名,将会大打出手。 所以苏轼搞不清楚这里到底是不是赤壁,这并没有什么。 “虽然这里不是真正的赤壁,不过当时苏轼前来的时候,却是误会认为这里就是赤壁古战场。” 看着前方的赤鼻矶,江宁也是将思路放到了当年的赤壁之战。 这一战,当真是英才辈出,出现了不知道多少豪杰。 同样这一战,也令无数的后人,每每谈到三国,都是心生向往。 “壬戌年七月十六日,这一年,刚好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这一日,有友人前来探访苏轼。于是苏轼就带着友人来到了这里,他们坐在船上一起喝酒,不知不觉一下子明月就已升了起来。但苏轼与友人并没有停止,反而更为有了兴致。他们一起背诗,一起唱起了歌。回来之后,苏轼将当天的所见所得所思,写下了一篇《赤壁赋》。” 江宁向前走了几步。 感受着江风,江宁将自己的思想倒回到了1000多年前。 此时。 没有人打扰江宁,也没有人说话。 而这一刻。 江宁却是突然念出了一篇散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里的苏子,自然是苏轼。 虽然用子称呼自己,确实有一些狂。 但是。 当此前接受了苏轼一系列天才之后,众人对于苏子这样的称号并没有半分不同意。 甚至。 这样的苏子称呼,还让大家觉得就该如此。 当然。 哪怕你仍觉得这好像不太好。 可是。 在这样的一篇极尽文彩的散文之下,你可能也不敢有太多的反对。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的天,这是什么样的千古奇文。” 与现场一众游客,路人,工作人员不一样。 他们在现场或许不敢有太大的说话。 但是。 那些在直播间的听众。 听着江宁念出的这一首赤壁赋,无数网友只感觉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要无比的跳跃。 但这并没有结束。 所谓的赤壁赋,那就是散文。 既然是散文。 那么他的篇幅都足够的长。 如果是对于现代人写的散文,篇幅太长,恐怕你看得都头痛。 可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