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千古名篇。(求订阅) (第2/3页)
女青年,江宁不知道怎么的,却是没有太多的抵抗力。 特别是几位小jiejie一口一句江宁老师,当真是把江宁叫得连心儿都化了。 那什么保留项目,江宁都抛到了脑后。 什么保留项目,能有现场这一些小jiejie水灵吗? 更关键的是。 这些小jiejie还不是那些光有脸蛋,腹内啥都没有的花瓶。 人家不只长得漂亮,而且知书达礼,温文尔雅,真是说不出来的享受。 “宋代啊,要说就话长了,恐怕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那我们就陪江宁老师几天几夜。” “这样不好吧。” “有什么不好,大家都是成年人,你情我愿的。” “说得好有道理。” 江宁感觉自己陷进去了。 “江宁老师,不如就聊范仲淹先生,如何?我们对于范仲淹先生十分的感兴趣,他发起的庆历新政,一改北宋新气相,也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果然是文艺女青年。 这一开口,一般的小jiejie估计话都接不来。 “是啊,范仲淹被评为千古名相,这在历史当中没有几位。而他之所以千古留名,我觉得就在于他的家国情怀。” 江宁也是点头。 “江宁老师,能详细说一说吗?” “其实范仲淹的人生并不复杂,只不过很多人做不到而已。范仲淹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亲改嫁到了朱家。所以小的时候,范仲淹便叫做朱说。只是虽然母亲改嫁,但范仲淹在朱家的生活并不怎么样,反而受到了同族子弟的欺负。后来,在范仲淹考中进士之后,他便恢复了范姓。” “初入官场,虽然当时的范仲淹官职并不高,但是,他一直以家国为己任。当时,仁宗已经20岁,但刘太后还不愿意将权力还回给仁宗。于是范仲淹就上书刘太后,希望刘太后还政于仁宗。当时不少官员都劝范仲淹,说你这样的上书不但没用,反而还会连累自己。但范仲淹却说,身为朝廷命官,为的是朝廷分忧。至于自己的前途,并没有想太多。随后,因为范仲淹的上书,刘太后却是将范仲淹贬到了地方。” “但哪怕被贬到了地方,范仲淹也还是身怀家国。在此期间,他仍然多次上书。当时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鸿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对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有一次,江南那边发生灾患。范仲淹请求朝廷派官员去调查,但仁宗觉得这件事情很小,灾害并不大,于是不当回事。随后范仲淹便对仁宗说,如果陛下宫里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就此,仁宗醒悟,连忙派官员去调查灾情,并作出治灾之策。而也正是因为范仲淹这片家国之心,在刘太后死后,仁宗却是迅速将范仲淹从地方调回到了京城。” “此外,范仲淹不只是有一颗家国之心,同时他的仁德亦是他人赞扬。当时刘太后死后,很多的官员都觉得刘太后生前执政的时候,多有过失。特别是一些被刘太后打压过的官员,可是,此时的范仲淹不但没有说刘太后的过失,反而说,虽然刘太后执政多年有不少过失,但养护仁宗有功。并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提议……” 洋洋洒洒,江宁却是总结了范仲淹所作的一系列历史功绩。 “江宁老师,听您说,范仲淹与滕子京私交不错。” “是的。” 江宁点头:“范仲淹与滕子京是同榜进士,虽然后来范仲淹当的官比之滕子京大得多,但两人一起同事过,也一起带过兵,所以两人私交很好。而滕子京也很佩服范仲淹的为人,所以,很多时候他会在为官治理方面向范仲淹请教。” “据说范仲淹还给滕子京请人所画的《洞庭晚秋图》作记,叫做《岳阳楼记》?” “对。” 江宁有些兴奋,说道:“虽然说是给洞庭晚秋图作记,但其实写的是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政治抱负。” 说到岳阳楼记,江宁可是太清楚不过了。 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江宁对于范仲淹,一直都是无比的佩服。 说得兴起之时。 江宁却是赫然站了起来,大声的念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般声音一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