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章 外交(2) (第1/2页)
阿拉伯半岛,赵竑并不想染指,而且已有祖法尔这一处补给地。但对大宋水师来说,波斯湾是一个优良的海港,绝对是一件好事。 更不用说,那里丰富的石油资源,总有一天,中国的后代会用上。 “陛下,大越那边,该如何应对?” 魏了翁忐忑不安上奏。 该不是他一番话,大越国使者不辞而别,直接回国了吧? “大越的使者没来吗?” 得到魏了翁肯定的回复,赵竑冷哼一声。 “从始皇帝起,什么狗屁大越就属于我中华,其间反反复复,真是令人讨厌。魏卿,你去告诉大越使者,早日向大宋臣服,否则王师南下,玉石俱焚!” 语言一样,逢年过节都是一个时间,非要创造自己的文字,抛弃自己的历史,不伦不类。 这样的蕞尔小邦,全身都是反骨,该如何收拾? 赵竑的话,让魏了翁放下心来。 皇帝对大越国深恶痛绝,得罪了也就得罪了,并不是什么大事。 “陛下,高昌国之事,还需谨慎。一旦我军进入西域,可就要与鞑靼正面交锋,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 魏了翁犹豫了一下,继续开口,旁敲侧击。 高昌处于西域,远离大宋本土,和草原接壤,即便是占领,守住恐怕也很艰难。 文臣谨慎,武将却不示弱。孟珙和余玠纷纷站了出来,请令用兵。 “陛下,我大宋西北边军训练有素,骑兵数万、火器充足,将士们人人都想杀敌报国。就请陛下立刻下旨,我军立刻西进,接收别失八里和高昌等地,静候鞑靼大军来犯!” “陛下,占了高昌国,就堵住了鞑靼西进的要道。没有抢掠,鞑靼自然衰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陛下三思!” 真德秀眉头紧锁,暗暗叹息。 武夫凶猛,一旦参与政事,立刻就是戾气满满。 “高昌只是来示好,并没有要归顺我大宋。此时出兵,万一被鞑靼和高昌里应外合,我大宋边军岂不是要损失惨重?陛下,还是先恢复中原,再图西域吧。” 真德秀忍不住,和余玠二人针锋相对。 赵竑压压手,争吵的大臣们,都是安静了下来。 “高昌、东辽、大理等,他们和高昌一样,都是在坐壁观望,并没有真正臣服。因此,我大宋的当务之急,就是北伐恢复中原。一来震慑宵小,二来狠狠打击鞑靼,断了鞑靼大军的粮草供应!” 面对众臣,赵竑继续说了下去。 “水师重任在肩,一是继续向南洋以外移民拓殖,组织人手开通苏伊士运河,二是积极准备粮草,为北伐蓄力。新闻司在报纸上宣扬北伐,众将下去动员三军,厉兵秣马,准备克日北伐。” “陛下,万一北伐的声势太大,让鞑靼国内知道,可就有些不妙。” 魏了翁忐忑不安一句,赵竑轻轻摇了摇头。 “就是要让鞑靼知道,向两河增兵。大军北伐,就是要在两河之地,来一次轰轰烈烈的国战,一战而定乾坤!” 战争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杀伤对方!北伐亦是如此。 “陛下,此次大朝,我大宋似乎锋芒太露,四面树敌,恐怕不是善政?” 魏了翁皱着眉头,首先开口。 这一趟外交下来,大越国、大理国、东夏,还有南洋印度洋诸国,该得罪的不该得罪的,都得罪了。 “魏卿,看来你是有话要说。” 赵竑哈哈一笑,不置可否。 得罪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国,拉拢一下几个阿拉伯半岛的稍大国,对大宋有利无弊。 弱国无外交。在大宋绝对的实力面前,赵竑并不担心列国的反应。 “陛下,渤泥、三佛齐、甚至是德里这些小国都可以不值一提,因为他们国小兵弱。但是阿尤布王朝不一样,阿拔斯王朝也不弱,罗马帝国更是兵强马壮。” 魏了翁的话题,直指在埃及即将要挖的运河。 “陛下,臣以为,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挖通这样一条不知道能否成功的运河,还有可能同时得罪罗马帝国,是不是有些冒险?” 宰相真德秀跟随着魏了翁,径直说了出来。 “真卿、魏卿,各位卿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朕确实有些穷兵黩武的意思。但是,如果放到十年、二十年后,你们就会看到它的巨大价值。这是福及千秋万代的大事,还望你们理解。” 赵竑郑重其事,开始了自己的说教。 “五年前,我大宋在南非开始垦殖。五年过去,光是在南非西非一地,我大宋在当地垦民已经超过百万,垦田超过500万亩。随着我大宋不断地向非洲移民,随着移民人数的日益增多,五年以后,甚至十年二十年以后,非洲又是一番怎样的气象,这一条运河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你们能想到吗?” 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亚非欧的咽喉,何等重要。 与其落入别人手里,还不如在大宋有实力的时候,早早占据。 “陛下是说,修建运河,我大宋只提高粮食和花费。以我大宋在非洲的经营,已经可以负担,无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