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畅想 (第2/2页)
江之鲫,源源不断,见怪不怪。 他只是有些诧异,蒙古大军纵横下,兵锋正盛,身为同族,这个汪世显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 “陛下,鞑靼大军嗜杀无道,汪世显久习中华礼法,当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陛下,我大宋礼仪之邦,自古崇尚忠孝节义。汪世显久沐中华文化,归附大宋,也是情有可原。” 崔与之和陈隆之一前一后,二饶观点大致雷同。 “你们都错了!” 赵竑摇摇头,轻轻拍了拍院中的槐树。 “汪世显是鞑靼人,他的部下可大多数都是汉人。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汪世显没有这么大的野心,也没有这么大的底气。至于他反水,他那万余部众,朕还不放在心上。他之所以投我大宋,只不过是因为我大宋兵强马壮而已。” 他看了看专心面色通红的崔与之等人,继续道。 “夺了陕西之地,陕西、四川、西夏连为一体,我大宋的防线将大为完善。关中八百里平川,自古就是粮仓,又有渭水、泾水、汉水等河流灌溉,与之地,不可不夺!” 着着,赵竑已经做了决定。 “朕意已决,招降汪世显,千金买骨,厚待于他。不管此次与鞑靼大军交战的结果如何,即便是死伤十万将士,尸横遍野、血流漂杵,陕西,朕是夺定了!” 对于铁骑纵横的蒙古大军,他一直想到的是防御反击,现在看来,实在是过于保守。 为什么就不能主动出击?先发制饶老道理,怎么就忘了呢? 不必自惭形秽,也不必自大,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一点点勇气。 “陛下既然已经圣断,臣无话可。但求陛下务必当心,以免误了军国大事。汪世显有四子,有二人已经过了十岁,可送去金陵学堂学习。” 陈隆之无奈,只好肃拜一礼,还不忘提醒赵竑。 “陈隆之,你这是以子为质,来控制汪世显啊!” 赵竑哈哈笑了起来,随即岔开了话题。 “兵进陕西,的确是有风险。但是,大宋需要陕西,用来巩固她的半壁屏障。”
他看着三人,郑重其事道: “来西北之前,朕本打算从海路北伐,一举攻下燕京城,占领河北。现在看来,朕是有些cao之过急了。鞑靼大军南下,击溃他们,到时候夺了陕西,北伐就可以两翼齐飞,河东河北,俱在我大宋攻伐之下,成为大宋的疆土!” 这个时候,赵竑整个人都变得神采飞扬。 东西两路齐头并进,西到雁门关,东到居庸关,收复整个燕云十六州,都不再是梦话。 至于粮草转运,海路居多,西北准备少量即可。 看着目瞪口呆的三人,赵竑哈哈笑道,感染力十足。 “崔卿年事已高,不宜奔波劳累。若是夺下陕西,陈隆之,你就是陕西路安抚使,整个凤翔府以东,北到横山,南到黄河,都是你的治下了!” 陕西路安抚使! 陈隆之眼睛睁大,跟鸡蛋一样。旁边的崔与之扯了扯他的衣袖,陈隆之才如梦初醒,不顾院中的鹅卵石膈应,立刻跪了下来,连连磕头,山呼万岁。 “臣谢陛下恩!” 皇恩浩荡!反对着反对着,反成了未来的陕西路安抚使。这可真是个意外的惊喜! 陕西路安抚使,可比治理一个的汉中挑战大得多。 “起来吧。” 赵竑扶起了陈隆之,温声道,和风细雨。 “你我君臣一心,对外用兵,不仅是收复失地,还在于重塑一个真正的大宋,一个真正的中原王朝。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要让万国来朝、四夷宾服。” 为了理想而奋斗,其实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崖山之后的事情,可不能重演。 “陛下文治武功,臣等誓死追随!” 崔与之朗声道,和陈隆之一起肃拜行礼。 “你们就别拍马屁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供应。汪世显受降的事情,陈卿和曹友万辛苦跑一趟,带上朕的亲笔书信,以示我大宋的诚意。” 既然汪世显愿意投诚,余玠和曹友闻完全可以兵发秦州,和南边的吕文德、曹友万一起,全力对付蒙古大军。 赵竑转过身来,就要进屋,却又忽然停下,抬起头来,看向了满树晶莹的槐花。 “陛下,臣盘算过,要是从秦州输送粮草到长安,五万大军的话,七百里的路程,一路水运,大约十日内即可到达。若是从凤翔输送粮草,三百里一马平川,只需两到三日。” 陈隆之脑筋飞快地转动,心里暗自嘀咕。皇帝恐怕已经想到了要占领凤翔府,再伺机夺取整个陕西。 “陛下,河西路余玠的密奏!” 宣缯递上奏折,赵竑看了片刻,这才回道: “让余玠和曹友闻一起东进,河西路和西夏路各调两万大军,临洮府路调一万大军,五万大军驻守秦州,准备对鞑靼的战事。” 高昌国来密使言和,河西和西夏再无后顾之忧,正好可以东进,对付蒙古西路大军。 看到赵竑望向槐树,众人心头狐疑,一起抬头看去。 “槐花,你们都吃过吗?” 赵竑指着满树的槐花,忽然问道。 “啊?” 崔与之和陈隆之都是一怔,陈隆之赶紧回道: “陛下,臣时候吃过,槐花蒸成炊饼,吃起来香甜可口……” 陈隆之瞬间明白了几分。 看来,皇帝烟火气很浓,也是性情中人。 “董宋臣,你让卫士们拿梯子来,把槐花摘下来,不要太老,也不要太嫩。朕今要带你们尝一下槐花面块和槐花炊饼!” 赵竑脸上的喜悦,似乎比打败了蒙古大军还要浓烈。 赵竑进去,崔与之和孟珙跟上,陈隆之慢走一步,来到董宋臣身边,轻声细语。 “董公公,借一步话!” 有些事情,皇帝不愿意做,他们必须要查缺补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