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国事为重 (第2/2页)
对待西夏,他实在是太过仁慈了些。 “陛下,贤妃娘娘去了夏王之处,兄妹君臣抱头痛哭,一众臣子个个泪流满面。西夏人心难测,陛下早作打算。” 董宋臣察言观色,心翼翼道。 赵竑轻轻点头,心头的怒火消失大半。 李睍李惟名兄妹,以及西夏臣子的爱国之情,他能够理解也尊重,但他却不能允许大宋有一个国中之国。 丹书铁券可以有,永世富贵也不难,但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似乎都没影国中之国”这种先例。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何况是国中之国? “等等吧。武力不能解决一牵西夏已经亡国。也许,这不过是个插曲而已。” 赵竑轻声一句。他尊重这种民族感情,换作是他,他也会和嵬名令公们一样,难舍故国。 “陛下,克夷门鞑靼大军来犯!” 军士前来禀报,让赵竑不由得一愣。 大热的,蒙古大军就南下了吗? “有多少人?” 曹友闻立刻问道。 “大概有千人左右!” “千人左右?这只是鞑靼游骑的sao扰而已!这也来报,还不赶紧退下!” 曹友闻脸色一变,军士赶紧退下。 赵竑不由得一乐。一千勇猛精进的蒙古铁骑也不放在眼里,曹友闻果然是曹大胆。 “陛下,鞑靼骑兵现身克夷门,西夏君臣,恐怕又要坐不住了。” 薛极摇摇头叹道。 “管他们做什么?把汤锅支起来,胡萝卜炖羊rou,再准备几个大西瓜,好好放松一下!” 赵竑微微一笑,没肝没肺。 中兴府白爆热,晚上却是温度适宜,羊rou汤锅,人生苦短,正是时候。 有数万大宋边军,又岂惧蒙古大军来袭。 夜幕降临,赵竑正在和大宋诸臣大快朵颐,西夏皇帝李睍在外求见。
赵竑微微一笑,擦了手嘴,以茶漱口,走了出去,院中嵬名令公和高智耀二人跪在地上,光着上身,手被绑着,几根树枝脑后冒出,似乎是在负荆请罪。 “陛下,臣是真心实意归顺大宋,不然也不会遣使入宋,以奉图表。嵬名令公二人扰乱朝堂,臣特绑缚二人前来,负荆请罪,请陛下发落。” 李睍要跪下,被赵竑又是一把托住。 “夏王,千万不可如此,没有必要!朕相信你们。” 赵竑走开,来到嵬名令公二人身后,亲自给二人松绑,扔掉了象征性的树枝。 “嵬名令公,你二人没有做错。朕也看得出来,你二人是忠义志士。朕推心置腹,站在朕的角度,国中之国,历朝未有,大宋也不允许存在。否则的话,朕无法向大宋臣民交代。朕要举国之力对付鞑靼大军,或许只有舍弃兴灵之地了。” 赵竑温声细语,嵬名令公二人一声不吭,俯首不语。 “陛下的话听到了没有?耳朵聋了吗?还不领旨谢恩!” 李睍过去,对着嵬名令公二人黑脸骂道。 “给脸不要脸!还不快领旨谢恩?” 李德任脸色阴沉,怒声呵斥。 西夏大厦已倾,搞这些动作,只是让西夏君臣更加难堪而已。 “臣领旨,臣谢恩!” “臣领旨谢恩!” 嵬名令公二人终于开口,心中满满的苦涩。 “二位,都起来,回去歇着吧。” 劝走了二人,赵竑亲切地拉住了李睍和李德任叔侄二人。 “夏王、夏国公,咱们进去,一同喝几杯吧。” “陛下,臣请辞去西夏路安抚使一职,去金陵城居住。请陛下恩准!” “陛下,臣请辞去灵州知州一职,去临安或金陵居住,请陛下恩准!” 李睍和李德任叔侄二人旧事重提,再次郑重一礼。 “陛下,安国公主年轻鲁莽,不谙世事,还望陛下不要和她一般见识。” 李德任察言观色,又是一句。 “一家人,朕怎会放在心上?二位,一醉解千愁吧!” 赵竑拉着二人,迈步进了屋内。 宴席结束,李德任叔侄心事重重离去,赵竑眉头微锁,似乎在思索什么。 “陛下,现在怎么办?” 曹友闻懵懵懂懂问道。 “什么怎么办?凉拌!好好做你的西夏路都统制,要是鞑靼大军突破你的防线,心我十大酷刑伺候!” “陛下尽管放心!末将一定守住兴灵之地,不让鞑靼大军突进一步!” 曹友闻脸色凝重,郑重其事回道。 看来,皇帝在西夏归宋上的态度强硬,从来都没有改过。 “薛卿,拟旨,调河西路武威郡守史嵩之入中兴府,出任西夏路安抚使,调西和州通判贾子坤担任灵州知州,克日上任,不得拖延!” 兴灵之地残破,史嵩之为干吏,调他入西夏路,安抚百姓,恢复民生,正是时候。 至于西夏复国,做他们的春秋大梦去吧! 来到李惟名的下榻房间外,房间里一片漆黑,赵竑阻止了董宋臣,上前轻轻敲门。 “公主,歇了吗?咱们话。” “陛下,我已经睡下了。有什么话,明日再吧。” 李惟名的声音轻柔,听不出任何感情波动。 赵竑轻轻摇了摇头,转身离开。 国事当前,不能优柔寡断,也容不得半点妇人之仁。只要他还是大宋子,西夏就不可能是国中之国,谁也不能左右他的意志,包括他的贤妃李惟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