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宋当皇帝_第37章 边军之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7章 边军之威 (第2/2页)

仲接着指挥起了cao练。

    “左军,出阵!”

    麻仲大声怒喝,左军一千骑兵狂突而进,他们脚踩弩弓上箭,空中又是一片箭雨。弩弓连续射出几箭,骑士们挂好弩弓,手中一个个圆滚滚的铁疙瘩纷纷向两旁扔了出去,落的满草场都是。

    “啊!震雷!”

    一颗震雷落到了不远处,高稼脸色立刻变得煞白,下意识想要躲避,被旁边的吴峰拉住了马缰绳。

    “高相公,不用担心。这是练习弹,不能爆炸!”

    “吴将军,军国利器,怎不让人心惊rou跳?”

    高稼点点头,心有余悸,自嘲的一句。

    这么多震雷,一旦到了战场上,狂轰滥炸,对方不知要损失多少,还有没有勇气战斗下去?

    不知不觉到了中军出战,三千铁骑纵横,地面颤动,又犹如惊雷。外围骑兵护卫,中间无数骑兵下马,一门门锃亮的火炮被卸下,很快排列整齐,炮口幽幽,竟然有上百门之多。

    炮手们很快装填弹药完毕,两门火炮象征性地发射,击中远处的木靶,支离破碎,木屑纷飞。

    “余将军,我大宋骑兵竟然配了火炮?”

    史嵩之,这位历史上的权相,看得汗流浃背,不自觉问了出来。

    骑兵配有火炮震雷,如虎添翼,这仗怎么打?怎么打,似乎都立于不败之地。

    “史相公,我河西骑兵八千,配有火炮160门,人人配有五颗震雷。火炮都是子母炮,只有不到百斤,可带子铳6-10个。一旦战场上遇袭,瞬间可形成炮阵。任他千军万马,管叫他有来无回!”

    余玠大声道,满面红光,志得意满。

    河西边军骑兵八千,还不算地方衙役、民壮和厢军。如果全部加起来,足足过万。

    史嵩之连连点头,满脸的笑容。

    “好,好!我大宋兵强马壮,恢复汉唐故地,只怕在数年之间了!”

    大宋开疆拓土,武将的机会就更多,他们也会随之建功立业。毕竟,武功之后,还需文治。

    史嵩之的兴奋看在眼里,薛极和宣缯面面相觑,都是摇头。

    “陛下,我大宋边军虽然骁勇,多为虎狼之士,但党项蕃人太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陛下三思啊!”

    薛极面色苍白,向赵竑进言。

    “陛下,薛相所言极是。唐玄宗时胡将颇多,故有安史和仆固怀恩之乱。有仆固怀恩之谋反,而后有吐蕃回纥之寇。陛下慎之。”

    宣缯也是眉头紧皱,附和薛极之论。

    军人势力太大,大宋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军饶国家,让人心忧。

    “木朽而虫生,墙坏而蠹入。你们以为,朕会是唐玄宗吗?只要我大宋自强,人人都会以为宋人而自豪,怎会有反叛之心?”

    赵竑哈哈一笑,满脸的自信。

    中华泱泱大国,自有他的胸怀。如果连中华大地上这些在居民都不能搞定,何以平定下,殖民海外?

    “陛下,西夏虽已降服,但人心难测。兴灵之地,夏人苦心经营了百年,要想其顺服,恐怕还要花些功夫。”

    薛极忧心忡忡,继续在赵竑耳边唠叨。

    “薛相有所不知,鞑靼大军历次入侵,西夏百姓水深火热,人丁折损百万之多。人心难测的或许是西夏君臣,但绝不是夏人百姓。兴灵的夏民,早已经人心思变了。”

    史嵩之神采飞扬,立刻接过了话头。

    “自从我大宋官军进入河西,从兴灵之地前来的夏人百姓络绎不绝。河西有一半的夏人,都是来自于兴灵之地的流民。西夏归顺我大宋,不但河西夏民欢欣鼓舞,就是兴灵之地,也是无不欢喜。”

    史嵩之对着薛极,志得意满,侃侃而谈。

    “薛相,大宋收复西夏,于夏民而言,乃是久旱之甘霖,大宋王师犹如救星一般。你就放一百个心吧!”

    史嵩之口若悬河,赵竑微微点头,心中也是宽慰。

    得民心者得下。西夏君臣治下,民不聊生,差点亡国灭种,百姓要是还爱西夏,实在是有悖人心。

    下熙熙,皆为利来。下攘攘,皆为利往。忘不掉旧朝的,都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王朝灰飞烟灭,他们的荣华富贵烟消云散,这才是他们真正留恋的原因。

    “陛下、薛相公、宣相公,西去就是敦煌郡和玉门关阳关三地,由张中夏率一万将士镇守。咱们在张掖郡歇息,明日一早即可动身,先到酒泉郡,前面就是敦煌郡和玉门关等地了。”

    “张中夏!一万将士!好!”

    赵竑叫了一声好,大声道:

    “诸位,咱们一同前往玉门关。朕一定要登上关墙,吹一吹西域的凉风!”

    众将纷纷叫好,薛极脸色舒缓了几分,他抬起头来,目光扫向西方,眼神复杂。

    “敦煌、玉门关、阳关……陛下,老臣的心,已经飞到玉门关那里去了!”

    “陛下,登一下玉门关,看一看西域,老臣死而无憾啊!”

    宣甑跟着道,神情迫不及待。

    赵竑轻轻点零头,看向白云悠悠的西方际。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他也好似游子归乡,急不可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