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国债 (第2/2页)
从嘉定四年到现在,市面上的假币,应该在六七百万贯上下。” 徐良估摸着道,假币只多不少,六七百万贯假钞,还是保守的估计。 “陛下,自嘉定四年朝廷发行第十五界会子,数额两亿三千万缗,换界年限是20年。即便是朝廷不遗余力打击假币制造,但假币出现还是层出不穷。六七百万贯假钞,不足为奇。” “20年!” 真德秀的解释,让赵竑一阵诧异,不禁摇头。 按照常例,三年一换界,最多不过四年一次。从嘉定四年,猛然改为20年才换界,这么多年,几百万假币出现不足为奇。这也难怪执政大臣真德秀频繁催他换界了。 看来,他的老师,也不是那么糟糕。 而他的“父皇”宋宁总,果然够“宁”,实在糟糕。 按照历史记载,直到史弥远死了以后,整整二十一年,才是下一次换界,也是第十六界会子,发行量为三亿两千九百万缗。 史弥远,果然够横够jianian!而宋理宗赵昀,果然“好儿子”! 国家大事,在这些人手里都是过家家,漫不经心,大宋及大宋百姓,何其悲催! “陛下,假币案的相关犯人,以及徽州宣州造纸厂的涉案官吏,又如何处置?还有这些缴获的假币,是不是要销毁?” “当然要严惩不贷!尤其是那些监守自盗、数额巨大的蛀虫巨恶,按律严惩,和焚毁假币一起,明正典刑!” 赵竑完,看着下面的两位大臣,扬了扬手中崭新的假会子。 “朝廷赋税入不敷出。你们,有没有可能,从民间融资?” “融资?” 徐良和真德秀都是睁大了眼睛。
“不不不,也不是融资。就是把这些东西卖出去,相当于从民间借钱。你们懂不懂?” 徐良和真德秀懵懵懂懂之间,赵竑自己已经豁然开朗,迫不及待,自问自答,继续了下去。 “其实就是印一些大额的债券,卖于民间,当然,主要是富人,就如同借贷一样。兑现日期为三年或五年,最高十年,利率为一成、一成半及两成。当然,这背后是大宋朝廷的信誉。朕姑且称他为国债吧。” 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发现国债,向社会借款,可以弥补财赋不足,筹措足够资金,继续推行各种国策推校 至于发行的国债到期,如果财赋紧张,可发行新的国债,用募集来的国债偿还旧的到期国债本息,周而复始。 “陛下,此乃善政,臣请陛下降旨,臣立刻cao办!” 真德秀心头的烦躁,立刻去了几分。 堂堂户部尚书,银库里空空荡荡,着实让他心烦。移民南下北上,教育千头万绪,修路搭桥都是大头,更不用浩浩荡荡的军费,哪一处不要钱? 现在可好,终于有了解决窘境的良策。 “好,此事就由真公去办。国债要印得精良,难以仿造,还要一些规制,确保朝廷和购买者的利益。这第一期的国债劵,就暂设定为两千万贯吧。” 赵竑看着两位肱骨大臣,语重心长。 “记住,国债只能用金银或铜钱购买。到期付也是同样的金银铜币。有了足够的金银铜准备金,就可以准备换界了。” 两千万贯,换取两千万贯对应的白银铜钱,应该可以解燃眉之急,而在发行国债劵时,换界可随后大胆进行,环环相扣。 “陛下,到时候真有那么多的金银铜物来偿还吗?” 真德秀兴奋之余,又开始担心起来。 大宋的金银铜矿并不多,国债到期,只怕捉襟见肘。 “放心吧!朕自有分寸!” 赵竑自信地一笑。 大宋水师拓殖各地,澳洲和南非的金银铜矿,还怕供应不了大宋的使用? 回到后宫,看到慈元殿中,嗣母俞氏抱着女儿赵欣哄睡,赵竑感觉过去要接过来。 “忙了一,赶紧回去歇着吧。” 看赵竑满脸的倦容,俞氏催起了儿子。 如今后宫好几个皇孙,除了长孙赵铨,还有其他两个皇孙,分别是李惟名和贾似锦所生。还有两个皇孙女,除了一个是周秀娘所生,另一个就是俞氏怀中所抱的赵欣。 三个皇孙,两个皇孙女,一共五个孙儿,俞氏心里高兴,忙得也是不亦乐乎。 相比较起来,太后杨桂枝对她的这些皇孙及皇孙女们,似乎要冷淡许多。 “杨意呢?睡了吗?” 赵竑下意识问了一句。 “她搬到慈宁殿去住了,要好好静养。你赶紧回去歇着吧。” 俞氏催促,赵竑告退离开。 杨意生女儿时差点难产,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让她对女儿不冷不热,还搬去了慈宁殿住。 赵竑无奈,摇了摇头。吃完饭,他还要看一下他的女人和孩子们,尽尽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