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汉人的救星 (第2/2页)
姓免遭屠戮,先生信吗?” 赵竑的话,堂中众人都是听了个清清楚楚。 “陛下,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舍生取义,跟他们这些仁义道德没用。只有把他们打怕了,让他们血流成河,他们才能明白!” “陛下,跟他们这些为国为民的道理没用。他们不讲道理,只认拳头。咱们就和他们比比,看谁的拳头硬,看他们有多少血可以流!” 耶律先生没有回话,堂中的宋军将领群情激奋,纷纷喊了出来。 耶律楚材和李邦瑞面面相觑,都是吃惊。 都宋人孱弱,城内城外所见,全都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士。而这堂中,清一色的年轻猛男,气势汹汹,哪有半点萎靡不振的样子? “宋皇,我军就要撤兵。大汗派我前来,乃是为和大宋议和。” 耶律楚材沉吟片刻,沉声了出来。 耶律楚材的话听在耳中,赵竑冷冷一笑。 “耶律先生,你的大汗已经病逝,就不要欲盖弥彰了。如果朕猜得不错,是窝阔台叫你来的吧。你倒是,怎么个议和法?” 赵竑指了指桌上的两块金牌,示意了下面的曹友闻一下。 “这是你们蒙古大军的金牌,拿回去吧,别再吓唬人了,一点用都没樱” 曹友闻心知肚明,拿起金牌,走了过去,放到了李邦瑞身旁的桌上。 “宋皇,以前的过节和误会,还请暂且放过。” 耶律楚材看了一眼金牌,面不改色。 “蒙宋和金人都是世仇,我蒙古国灭金,志在必得。但金人顽抗,死不悔改。我军欲借道大宋,直插金人背后。不知宋皇可否借道,我军自有重谢。” 耶律楚材的话,让赵竑心头透亮。 所有人都不知,赵竑却是明明白白。借道宋境攻击金国背后,这是成吉思汗的临终遗言。耶律楚材连蒙军想借道宋境的事情都了出来,看来,成吉思汗已经病死了。 一代骄、用兵如神的成吉思汗病死了,比历史上似乎还早了些日子。蒙古大军军心涣散,不用问要撤兵了。 赵竑沉吟片刻,这才了出来。
“耶律先生存民高义,必青史留名,赵竑感佩之至,请先生受赵竑一拜!” 赵竑站起身来,走了下来,肃拜了一礼。 曹友闻和郭正孙等臣子无奈,只好跟着赵竑,向耶律楚材施礼。 “宋皇,这可不敢当!” 耶律楚材赶紧站直身子,回了一礼。 想不到他劝阻蒙古大军杀戮,竟然得到了大宋子的青睐和敬重,让他也是受宠若惊。 其实他所做的有限,要不然两河之地,也不会百里无人烟,百姓十不存一。 “先生当得起,先生请坐,无须客气。” 赵竑转过身来,回到椅子上坐下。 “耶律先生仁心,但又能救多少下人?大蒙古国之制,凡攻城而抗拒者屠之。故蒙古大军入中原所屠名城不可胜计,妇孺老幼,皆难幸免。百姓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蒙古大军欠下的血债,先生能代为偿还吗?所以,借道的事情,就不必了。” 耶律楚材和李邦瑞对望了一眼,都是摇头。 他二人都是读书人,当然能体会赵竑话里面的意思。 “大宋皇帝,宋金可是世仇,难道你能忘了靖康之耻?能忘了国恨家仇?” 李邦瑞不自觉地,嘴里的“宋皇”改成了“大宋皇帝”,态度也变的恭谨许多。 “尊使,宋金世仇,大宋无人敢忘。但大宋的家仇,宋人会自己去报,无需外力。大宋即便是恢复故土,也不会烧杀抢掠,完全没有必要。秋毫无犯,这也是我大宋官军做事的方式。” 赵竑看向了曹友闻和郭正孙等臣子,郑重其事。 “你们,我军占了兰州、临洮府等地,可有杀过一个无辜的百姓?抢夺过百姓一文钱的财物?” “回陛下,我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赈民施粥,嘘寒问病,从无暴虐之举。” 郭正孙拱手,代表众人一本正经回道。 “大宋皇帝,难道真的就没有缓和的余地吗?” 赵竑君臣互问互答,耶律楚材心知肚明,苦笑了一声,还不甘心。 道不同不相为谋。赵竑话里的意思不言而喻,双方政见相背而行,难以协调。 “耶律先生,即便是朕答应借道于你,蒙古大军敢从宋境行军吗?大宋不借道,蒙古大军不会强行借道吗?这是贵军一贯的方式,难道朕错了吗?” 赵竑看着耶律楚材二人,面色变的凝重。 历史上蒙古大军欲借道宋境伐金,被南宋拒绝。蒙军统帅托雷武力借道,南宋军民死伤百万,这才有了后面蒙金的三峰山之战。 可惜金军也不争气,十几万大军,反而被托雷的三四万蒙古骑兵击溃,兵威丧尽,元气大伤,终于在两年后灭国。 “本来,二位先生是大才,我欲留下。但有二位先生在蒙古大军当中,可以让战事少很多血腥杀戮。所以……” 赵竑抬起头来,向耶律楚材二人道: “朕知道窝阔台是下一任的蒙古大汗,朕也知道他喜欢美酒。朕准备了几坛好酒,请窝阔台饮用。两位先生回去后,告诉他,朕愿意和他结为好友,两国友好,永不动刀兵。” “多谢大宋皇帝!” 耶律楚材和李邦瑞面面相觑,肃拜行礼。 这个宋皇,怎么知道这么多事情,连窝阔台喜欢饮酒也是一清二楚? 赵竑面向郭正孙,温声细语。 “郭卿,另外准备两份重礼,给二位先生回去时带上。我大宋会派遣使者,和两位先生同去蒙古军中吊唁,祭祀成吉思皇帝。” 郭正孙领命,赵竑站起身来,满面笑容。 “郭卿,备下酒席,朕要亲自款待两位先生,谈古今,坐而论道。” 耶律楚材和李邦瑞一起站起身来,作揖肃拜。 “多谢大宋皇帝恩!” 事到如今,也只能是暂时结个善缘了。 不过,这位年轻的大宋皇帝正气凛然,温文尔雅,倒是让二人心折。 不过,大宋子对蒙古大军不善,他和他带领下的大宋,必将是蒙古帝国未来的劲担 「下午再写,现在有事,拜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