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失落 (第2/2页)
累,只不过为一口饱饭。民生如此艰辛,朕又怎么忍心让他们再被血腥杀戮。如果是这样,朕还有脸面做这大宋子吗?” “陛下,我等惭愧!” “陛下爱民如子,为我大宋百姓之福!” 程元凤等一众太学生一起行礼,个个都是肃然。 “陛下,即便如此,只需布兵于边塞,防患于未然即可,没有必要与鞑靼正面为担君子不立危墙之侧,陛下三思!” 程元凤不依不饶,还是在劝赵竑息兵。 “陛下,程元凤的是。我大宋百废待兴,正在恢复,此时和鞑靼大军交战,实非上上之策!” 汪自强也是赞成程元凤的规劝。 赵竑看了看一众太学生,沉默者似乎仍然不少。 “诸位生员,朕答应你们,若是鞑靼不对我大宋用兵,朕绝不会轻举边事。你们可以作为此事的见证,随朕一同前往蜀口边塞。朕绝不食言!” 赵竑微微一笑,端起了茶杯。 以他对历史的先知先觉,以及蒙军一贯烧杀抢掠的习惯,让他们对嘴边的肥rou无动于衷,无异于方夜谭。 “陛下圣明!” 一众太学生一起行礼,许多人心思瞬间活了起来。 也许,这就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陛下,学生愿意随陛下前去边塞!” “陛下,学生也愿随陛下前去!” 太学生们纷纷喊了起来。 “诸位,朕在朝堂上过了,犯我大宋者,虽强必诛。过几日朕会去金陵,会同金陵讲武堂的第二期的毕业生一起前往西北边陲。你们谁愿意前往,在这里留下名字,就随朕一同前往吧。”
赵竑放下茶盏,脸上笑容亲牵 “蜀口或有边事,愿意前去的,朕会考虑在西北边塞授官,不愿意的绝不勉强。你们自己斟酌即是。” 等到了边塞,见识了民生疾苦,目睹了战事的残酷,这些年轻人才会理解他一路以来躬行实践的一片苦心。 “陛下,学生愿往,为陛下分忧!” 程元凤首先站了起来,肃拜一礼。 “陛下,学生也愿为陛下分忧!” 汪自强跟着站了起来,肃拜而道。 “好!饮完茶,愿意去的,就随朕一同前往边塞吧!” 赵竑哈哈笑道,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谢陛下!” 众生一起谢礼,纷纷端起了茶杯,心思各异。 边塞授官,或许是个意外的收获! 太学生们离去,看完纸上众太学生的名单,赵竑眉头紧皱。 反对的大臣和示威的太学生都解决了,接下来才是硬仗。 宋军和蒙军交手不可避免,宋军已经未雨绸缪,应该不会出现历史上的“丁亥之变”了吧。 可就到此为止了吗? 如果只是浅尝辄止,那么怎么练兵?不和真正的强敌过招,何以打造一支真正的强军? 军队之所以是强军,能战无不胜,完全是因为将士们不怕打仗。而不怕打仗,完全是勇气和信念,是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 若是浅尝辄止,西夏的一万将士又怎能回归?西夏还不是要被困死,亡国灭种? 要是那样,他可就颜面无存,鸡飞蛋打,丢人丢到家了。 “陛下,真的要去西北,真要对鞑靼用兵吗?” 太学生们离开,董宋臣在一旁轻声问了起来。 “怎么,你也怕了吗?” 赵竑轻声一句,端起了茶杯。 “陛下,既然要对鞑靼用兵,那就不能败,一定要胜,而且要是一场大胜,才能让下人臣服,让所有质疑者闭嘴。” 董宋臣的话,让赵竑心头一震。 若是败了,不过是卷土重来。但什么是一场大胜? 要接回余玠和曹友万等援夏将士,就一定要打通大宋和西夏的通道,渡过黄河。 要是那样的话,除了要击退通往西夏途中的蒙古大军,还必须占领宋夏之间的金境领土。这样一来,可就要同时得罪蒙金两国了。 “董宋臣,你的对,军国大事,容不得半点侥幸。既然已经踏出去了,就再大胆一点,索性横冲直撞吧!” 赵竑心头的豪气,不知不觉被调了起来。 总是想寻找后路,万无一失。人生那有那么多后路? 回了后宫,早已等候的李惟名迫不及待上来,目光焦急。 “陛下,发兵增援大夏,没有变数了吧?” 赵竑轻轻点零头,心里却有些失落。 他能感觉出来,在李惟名的心里,她的母国西夏,比自己要重要的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