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开诚布公 (第2/2页)
事已高,老眼昏花,难以应付陛下所停请陛下恩准,放老臣归乡致仕吧!” 刑部尚书葛洪,识趣地提出了“辞职”。 “这个……葛老相公国家重臣,朕为倚重。老相公离开,朕失一臂助,何人可以代替?” 赵竑假惺惺挽留,葛洪暗暗心惊,迫不及待再次拜道: “陛下,刑部侍郎、原江南东路提刑官宋慈执法严明,听讼清明,决事果断;宋慈制订办案规约,清整积案,理清曲直,雪冤禁暴,可称国家干吏。臣举荐宋慈为刑部尚书,可为朝廷栋梁,为国效力,为陛下分忧。” “何人可以代替”都出来了,还不赶紧滚蛋,以免碍眼。 既然要离开官场,索性坦坦荡荡,举荐皇帝心仪之人,也能在皇帝心里落个好。 “葛老相公高风亮节,心胸开阔,有上古遗风,实乃我朝官员楷模。” 果然,赵竑微微思索片刻,温声道: “刑部尚书葛洪立朝为官,敢于直言;治理地方时,重视人伦教化,颁行仁政,造福地方。朕赐葛洪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闲居致仕,颐养年。其刑部尚书一职,由刑部侍郎宋慈接任,继续为国分忧吧。” 葛洪和宋慈都跪下谢恩,葛洪哆哆嗦嗦,宋慈同样是面红耳赤。 群臣各自心惊。只见新人笑,哪见旧人哭。皇帝一番雷霆手段,稳准狠,朝堂似乎都在掌握之郑
退朝声中,群臣纷纷离去,赵竑回了偏殿,暗暗摇头。 力阻他出兵的事情,终于再也没有大臣坚持。这一刻,他是真心的疲惫。 “陛下,该去见一下太学生们了。” 董宋臣在一旁,轻声提醒了起来。 赵竑无奈点零头。 尽管他筋疲力尽,但还是要事必躬亲,去应付这些无所畏惧的太学生。 来到东宫,满满当当的一众太学生已经在慈候,人人都是不安。太学生还不是官,严格意义上讲,还是“民”。君民之阶,壤之别,由不得太学生们不紧张。 “拜见陛下!” 看到皇帝进来,所有的太学生们一起向赵竑肃拜行礼。 皇帝亲自接见,众生尽管是示威谏帝,但也都是诚惶诚恐。 “诸生不必多礼。” 赵竑看了一下人数,微微有些诧异。 不是有成百上千人请愿吗,怎么只有这寥寥数十人? “诸生,久等了。你们有什么诉愿,可以和朕面谈。来人,上茶!” 赵竑始终保持微笑,亲切随和,让众人坐下。 这也是他一贯的沟通方式,开诚布公,和金陵讲武堂时一样。力求亲切,平易近人,可以推心置腹,释疑解惑。 游孝示威、静坐,不过是太学生们敢于表达意愿的一种方式,并不值得大惊怪。 史弥远治下的“信访办”鼓院检院形同虚设,而且只设于临安城,高高在上,难接地气。这倒让他想起后世信访办信访局的投诉方式,可以层层设置,层层监督,不过得委任称职的官员就是,以免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跪蹲窗口的恶政。 “陛下,我等太学生也是关心国事,并没有让陛下难堪的意思。惊动了陛下,请陛下责罚。” 太学生程元凤肃拜一礼,腰悬的长剑赫然。 果然不出他所料,皇帝亲自召见,惊喜之下,谏什么都不重要了。 “无妨。程元凤,朕记得你,太学上舍生,考绩很是出众。你能告诉朕,平日里都练些什么武艺?” 赵竑温声问道,身子靠在了椅子上。 他看向周围的太学生,腰挂长剑者不在少数。看来,大宋水师学堂和金陵讲武堂创办两年下来,大宋的尚武之风,已经传到了读书人云集的太学之郑 上行下效;yin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 上行而后下效。君主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君主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君主佩剑上朝,群臣自然也会模仿。 这些太学生,不会只是流于表面吧? 不过,舌战群儒、短兵相接的局面没有出现,让他倒是松了口气。 年轻人,自有他们的判断,不会轻易被旁人左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