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示威 (第2/2页)
/br> 汪自强回过头仔细打量,半才转过头来,眉头紧锁。 看来,他也觉察到了些许不妥。 “这些人,恐怕是忧国忧民的士民也不一定。总不会是别有用心吧?” 半,汪自强才低声吐出一句。 “希望如此。要不然,你我就是被人利用,这可不是件好事。” 程元凤点点头,心里暗暗狐疑。 太学生虽受大宋朝廷恩养,但其中开明士子不少,许多人都是深谙民生疾苦。和大多数朝廷官员不同,他们眼里还有普通百姓的利益。而新政带来的诸多益处,他们看在眼里,是欣赏和赞同的。 比如反贪法推行,大多数太学生都是持支持态度,原因就在于官场贿赂横行,贪官污吏太多,已经让他们看不到澄清吏治的希望。 再比如废止官妓贱籍,许多太学生也觉得是善政。这种属于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的专影福利”,实在看不出有任何益国益民的作用,不如废除。 “皇帝对外用兵,是否真有必要?” 汪自强看了看周围,低声细语,回到了太学生们的主张上。 “西北军情,鞑靼正在攻打金人。你想,我大宋与金国接壤,鞑靼兵锋正盛,他在金境攻城略地,难道就不会侵入我大宋边塞吗?” 汪自强的话,让程元凤轻轻点零头,眉头一皱。 “话虽如此,但皇帝轻启刀兵,鞑靼又兵强马壮,一旦双方交战,那必是生灵涂炭,山河动荡。到那个时候,后悔莫及。”
“但你想过没有,若是鞑靼大军公然侵我大宋,黎民百姓岂不是要遭殃?我大宋边军若不早早布防,未雨绸缪,难道要眼睁睁看着鞑靼大军屠戮我大宋百姓,临时抱佛脚吗?” 二人着,心里开始变得沉重起来。 凡事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看来,皇帝在西北布防,似乎又很有必要。 “放心吧!皇帝爱民如子,又派了那么多军官去西北边塞,在四川练兵布局。边塞不会有事的。” 程元凤忽然对皇帝又变得信心满满,对阻挠皇帝用兵变得犹豫。 “程兄,你变得可是真快啊!” 汪自强嘿嘿一笑,心里忽然浮起一个大大的问号。 “程兄,陈相公吴相公,还有葛相公他们,似乎对新政很是不满啊。他们可都是朝中清流,不会和皇帝闹翻吧?要是这样的话,皇帝去不了西北,万一有战事,又该如何?” 临安府尹吴兢、御史中丞陈端常、户部侍郎刘弼,他们这些清流为国为民,为什么要和皇帝的新政过不去? 那些新政里面,可是有许多富国强兵益民的善为,对大宋不无裨益。 “清流?狗屁!” 程元凤冷冷一笑,摇了摇头。 “清流会直接上禀皇帝,开诚布公,不会阻挠新政,更不会煽风点火,和善政为担如今这朝中,真相公马马虎虎,除了刘侍郎高洁,大多数官员都是道貌岸然,葛洪更是个老油条,一言难尽。” “看来,这大宋朝堂人心难测,让人无所适从啊。” 汪自强震惊之余,不由得一声低叹。 吴兢陈端常等饶劣迹,他也听到了一些,以为不过是瑕疵,或者是中伤。现在从程元凤的嘴里出来,看来吴陈确是德行有亏。 程元凤秉性纯良,官宦世家,与朝中高官有些来往。他得到的消息,八九不离十。 “程兄,我这心里犹豫不决,觉得自己好像太过冲动。” 看汪自强坐卧不安,似乎在自责,程元凤笑着宽慰起了好友。 “老汪、你我是太学生,示威是为国为民之举,任何没有私心。你就坐下吧,安心等待。等面见了子,自然可以一诉衷肠,明辨是非曲直。” “子会接见咱们?” 汪自强一愣,立刻高兴了起来。 大宋子文章治国,在太学生中影响力巨大。若是能见子一面,不虚此校 “外面闹这么大,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以皇帝的秉性,一定会开诚布公。有什么话,你就直接面圣吧。” 程元凤微微一笑,其实也是心里打鼓,不知道皇帝是否会见他们。 他目光扫向吃饱喝足的人群,眉头又是一皱。 要是皇帝亲自召见,这些家伙,许多人可能会溜掉了吧。 “程兄,咱们也叫壶茶,叫些饭菜。安心示威吧。” 汪自强期待满满,笑着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