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宋当皇帝_第69章 工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9章 工商 (第2/2页)

    “这是……青花瓷!”

    龙泉已产有青花瓷,但胎质有粗有细,青花发色或浓黑或浅淡。眼前的青花瓷轻薄秀美,青花发色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疏朗,描绘细腻,底釉较白,一看就是上品。

    和龙泉的瓷器相比,简直是壤之别。

    “爹,你看看底部!”

    按照魏近思的指引,魏了翁看向花瓶底部,“兴庆二年”、“景德镇”的字样清晰在目。

    魏了翁点零头,不用,这是皇帝在景德镇设立瓷厂,造出来的新产品了。

    以几个重要产业,带动地方就业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皇帝的话,适时在魏了翁耳边响起。

    “这青花瓷,能卖出去吗?”

    魏了翁仔细打量着几件瓷器,暗暗吃惊。

    景德镇的青白瓷都能远销海外,这些精品,应该不乏市场。

    “爹,我们展示给了大食、高丽、日本、占城等国的客商,他们都很感兴趣。青花瓷的价格,比青白瓷可是要高四五倍以上,赚钱的利钱惊人。尤其是那些大件瓷器,几箱货就能换一船粮食,前景不错!”

    魏近思的兴奋看在眼中,魏了翁不由得又是一惊。

    “你们?还有其他人吗?”

    魏高氏名门世家,学得一身身,卖与帝王家。儿子投身商贾,与民争利,魏了翁心头很是有些不快。

    而儿子今顺着他,原来是另有图谋。

    “爹,你坐下,听我慢慢讲来。”

    魏近思请父亲坐下,一五一十了起来。

    “商行?史弥坚、林无疾、周家成、李慎言、杨穆……”

    儿子的解,让魏了翁心头惊疑不定。

    林无疾、李慎言都是临安城有名的海商,而史弥坚则是jianian相史弥远的亲弟弟,杨穆则是当朝太后杨桂枝的亲侄子。

    而另外一位合伙人周家成,更是当今子赵竑的岳父,当朝国丈。他也搅进这海外贸易里来了?

    “爹,你有所不知,此事就是由国丈周家成牵头,其他几位都是无官职在身的名士和大宋有名的海商,加上我一共有九位。目前打算再买六艘海船,分跑高丽、日本、占城和陈朝、渤泥、以及大食。除了瓷器……”

    “你们这样搞,不是一家独大,还让别的海商怎么活呀?”

    魏了翁打断了口若悬河的儿子,怒声驳斥起来。

    当朝国丈、权贵子弟、退隐官员,再加上海商,这不成了吃独食,假公济私吗?

    蒲江魏高氏,决不能掺和这样的丑事中来。

    “爹,你别急,先听我完。”

    魏近思似乎已经预判到了父亲的反应,耐心解释了起来。

    “你是,成立商行,扩大海外贸易,这是陛下授意的?”

    儿子的解释,让魏了翁的眼睛,瞪的跟牛眼一样。

    “不错!不但我们九个人成立商行,临安城、金陵城、明州、泉州、广州这些地方,都有大大的商行成立,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至于卖的货物,除了瓷器、茶叶、丝绸等等,还有刀剑铁器、肥皂香皂等等。皇帝了,这叫通海裕国。只有扩大生产,刺激出口,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看到父亲疑惑满满,魏近思拿出报纸,指着报纸上一处。

    “爹,你看看,这是皇帝的,不是我胡言乱语。跟着皇帝的旨意走,总不会有错吧?”

    魏了翁看了报纸片刻,把报纸放在桌上,轻轻点零头。

    “扩大生产,刺激出口,通海裕国。皇帝是做就做,雷厉风校让人叹为观止啊!”

    大宋如果不能在经济上有所突破,衰弱,甚至亡国,都是必然。

    肃清海面、整治市舶司、降低出口关税、研发青花瓷、骨瓷、玻璃等,再到鼓励出口。原来皇帝早早已经布局,走的每一步,都是有迹可循,有的放矢。

    有大宋水师的坚船利炮保驾护航,有海外巨大的市场吸引,也难怪大批的海商们跃跃欲试了。

    “你们商行,都是怎样组成?如何保证你们有钱可赚?”

    魏了翁抬起头来,终于回归根本。

    而这,恐怕才是儿子最想谈的。

    海外贸易路途遥远,远涉重洋,凭个人一己之力,风险极大。集资创建商行,组建船队,似乎是比较理想的方式。

    “三家船商以海船入股,其余六家股东,每人出资五万贯到十万贯。商行分九股,雇佣账房先生和水手伙计经营。每年年底,商行按照赚钱多少,给股东进行分红,……”

    魏近思又是一番普及,魏了翁心头明白了七八分。

    什么股份、分红,不用,又是皇帝的新名词了。

    “这么,你是要五万贯钱,作为股东入股了?”

    五万贯钱,魏高氏家族凑一下,应该是轻而易举。

    “既然青花瓷已经造出来了,那你知道,骨瓷,还有那个什么玻璃,现在的情形如何?”

    心有所触,魏了翁下意识问了出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