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心急 (第2/2页)
r> 张正思劝道:“大江奔流,泥沙俱下,讲武堂的大多数学员,都是有抱负的热血男儿。至于那些泥沙,总比他们没上讲武堂要好得多。” “得好!张正思,你倒是看得开!” 赵竑轻声笑了起来,他喜欢这样自信的年轻人。 “张正思,你资聪慧,心思缜密,乃是可塑之才。到了边陲努力而为。你家中的哥哥嫂嫂不用担心,朕自会派人定期看望。” 赵竑温声道,心头满意至极。 看着张正思走上正道,他是由衷地高兴。 “多谢校长!” 张正思心头一热,肃拜道: “校长如此厚爱,高地厚之恩,学生愧不敢当啊!” 要不是赵竑提拔提醒,他或许已经横尸街头,或入了大狱。如此恩情,如何不让他感慨万分。 赵竑思索片刻,沉吟道:“张三,你今年可有二十岁?” “回校长,学生今年刚刚二十,还差半个月,就是二十岁生辰。” 赵竑点点头,面色柔和,温声道:“张三,国家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朕赐你个名字如何?” 张正思心头激荡,跪了下来,恭恭敬敬,磕头道: “请校长赐名,学生感激不尽!” 看到张正思跪地磕头,一旁的董宋臣不由得心动。 张正思有赵竑提拔青睐,真是让人既心热,又羡慕嫉妒恨。 赵竑拿起笔来,董宋臣赶紧磨墨,摊开纸张。 “起来吧,男儿膝下有黄金,不要动不动就跪下!” 赵竑完,思考片刻,挥笔写了下去。
“张三,这纸张就送给你了!” 赵竑等墨迹干了些,这才笑着道。 张正思上前,拿起了纸张,只见上面写着自己的新名字和一句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兴庆元年九月一日于金陵讲武堂,校长赵竑与……学员张中夏共勉之……” 张三、张正思、张中夏…… 张正思怅然若失。 张中夏,中华与华夏,校长真是用心良苦。 “谢校长赐名!从今以后,学生就是张中夏了!” 张正思肃拜一礼,一揖到地。 张正思,不,张中夏抬头挺胸离开,赵竑看着眼前的空气出神。 “陛下,你也赐臣一个名字,董中华也校” 董宋臣笑嘻嘻打破了沉默。 “董宋臣,你的名字不错,不需要改。” 赵竑摇摇头,心有所触。 “可能是朕过于心急了,总想着一步到位,解决大宋所有的顽疾。富国强兵,让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吃饱穿暖,不再受战火的涂炭。” “陛下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可为千古一帝。” 董宋臣恭恭敬敬,附和着道: “我朝军伍,军纪涣散,士大夫统兵,危害极大,将领懦弱无能,士兵毫无尊严。若要对抗鞑靼铁骑,练兵乃是重中之重。陛下布局西北,乃是大大的善政!奴才佩服之至!” 董宋臣的恭维和甜言蜜语,让赵竑哈哈笑了起来。 他的这位贴身内侍,可惜了。 可惜了身有残疾,不然也是位有为青年。 好在他的治下,没有新的宦者出现。而在他的时代,“太监”一词,也会寿终正寝,从此灭绝。 “陛下放心,这些学员个个龙精虎猛,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所有的讲武堂学员,也不会辜负陛下所托!奴才问过,曹友闻兄弟、余玠、吕文德等人都是大才,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董宋臣收回嬉皮笑脸,郑重其事道。 “希望如此吧!” 赵竑点点头道。 虽然这些人在历史上大名鼎鼎,但他们现在还没经过战争的锤炼。希望他们成功的代价不要太大,不要让他显得太过任人唯亲。 “陛下,原四川制置使崔与之到了。” 侍卫在门外轻声禀报。 “让他进来吧?” 赵竑不由精神一振。 这位老臣,来的可真是时候! 他思索了一下,继续道: “你派人传旨给范钟,问问他,郑损有没有贪赃枉法?” 这家伙是史弥远的心腹,在历史上臭名昭着,要好好的查查。 董宋臣心惊rou跳,赶紧领旨下去。 皇帝这一问,也许是听到了什么风声。郑损这位前四川制置使,恐怕要栽跟头了。 “老臣拜见陛下!” 原四川制置使崔与之进来,一身便服,白发苍苍,却精神依然抖擞。 “崔卿,国家内忧外患,百废待兴,朝廷离不开卿家,朕也离不开老相公啊!” 赵竑满面笑容,语气诚挚,让崔与之心头一热。 “陛下恩,臣必殚精竭虑,誓死以报!” 崔与之面色凝重,一揖到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