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华彩_第291章 泼冷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1章 泼冷水 (第3/4页)

制成的,李隆基转头想与安禄山说话,感到不太方便,正命人把屏风撤掉,而高力士大概是觉得不妥,正在小声提议只撤掉帘子。

    薛白的目光向御榻右边看去,只见杨玉环正端坐在那,她美目中流光一转,恰与他对视到了。

    他连忙低头假装饮酒,再抬头,她已拿起一颗果子在吃,没在看这边了。

    杨玉环右边坐着的则是宫中一众妃子。

    范女竟也在一个不太明显的位置,留意到薛白的目光,向他点了点头。

    “哈哈哈。”

    李隆基爽朗大笑道:“今夜上元宴与往昔不同,诸卿可知不同于何处啊?”

    “臣等不知。”

    薛白跟着群臣们众口齐声地说着,心里在想今年不要再说“野无遗贤”就是最大的不同了。

    接着,只听李隆基掷地有声地吐出了两个字。

    “战功!”

    殿中气氛突然高亢起来。

    宫娥端着三个金制的酒杯到了御榻前,李隆基亲手斟满了三杯酒。

    群臣目光看去,满是羡慕之色。

    “安禄山。”

    “胡儿在!”

    “哥舒翰。”

    “臣在!”

    “阿布思。”

    “圣人,臣叫‘李献忠’,乃是圣人赐的名字。”

    三员大将站起身,都是身材高大壮阔,气势慑人,同时,鼓乐声起。这第一支曲竟是旧曲,是《秦王破阵乐》,宏大而壮丽,让人心神振奋。

    “皆是朕的猛将。”

    李隆基先是亲自端起一个酒杯,赐给了安禄山,道:“天宝八载,胡儿讨伐契丹,擒酋长而还,立功矣。”

    安禄山激动地接过酒杯,高声应道:“圣人,天宝九载,胡儿还要再立下一桩大功劳,一举平定契丹,求圣人到时让胡儿回长安养老。”

    “哈哈哈。”李隆基大笑。

    薛白也听得笑了笑,心想安禄山面对自己的攻讦,也是使尽浑身解数来赢得圣眷。

    天宝九载,平定契丹?他拭目以待。

    “哥舒翰,上前来。”李隆基端起了另一杯酒,“卿为朕扩边青海,大功,当重赏。”

    “臣遵旨。”

    哥舒翰腿脚不好,极努力地忍着疼痛与颤抖,每一步都迈得很沉稳,缓缓走上前。

    薛白看着这一幕,忽然有些明白,这个老将为何相信李林甫说的南诏不会叛……想必这个上元夜,对哥舒翰也是极为重要的。

    “阿布……李献忠,来。”

    “臣遵旨。”

    阿布思把背佝了一些,有些紧张地上前。

    他长着粟色的头发、高挺的鼻梁、茂密的胡子,他是突厥人,同罗部落的首领,在王忠嗣灭了后突厥之后臣服于大唐。去年,跟随哥舒翰在青海立了战功。

    薛白今夜是第一次见到阿布思,意外地发现对方很年轻,只有三十多岁。

    “朕要赏赐你们。”

    李隆基兴致高昂,先指着安禄山,问道:“朕前几日方与杨国忠说,给胡儿的赏赐一定不能薄了,你可知为何?”

    安禄山连忙笑应道:“那是圣人疼胡儿。”

    “朕说,胡儿眼大,莫叫他笑朕小气。”

    这句话逗得安禄山眉开眼笑,一身的肥rou都在颤抖,道:“胡儿感激圣人的恩德还来不及哩……”

    薛白看不下这种丑态,提起筷子,看着满案的珍馐,又觉没有胃口。

    再听了一会,只看到李隆基是真的大方,赐给哥舒翰无数宝物,还有园林、田地、乐师,荫其一子五品官,部将各有封赏。

    就说颜真卿与他那些天才的进士朋友们,矜矜业业了半辈子连六品官都没有,真不如李隆基一句赏。

    薛白遂想到,今夜他若不提南诏之事,做几首好诗词、唱几首歌,开口求一个高阶闲官想必也是能求到的。

    待到赏赐阿布思了,李林甫开口称赞了这位突厥大将几句,提携之意分外明显。

    同理,薛白若当了右相府的女婿,今日也该能得到这样的提携。

    “臣出生于蕃邦,寒畯位卑,有幸蒙圣人恩洽,君恩深重,臣必为朝廷尽死!”

    最后,哥舒翰手捧圣旨,动作吃力地跪倒在地上,用力磕头。

    阿布思连忙效仿,安禄山也想跪下,但身子太胖了,体态笨拙,好不容易跪倒,却是肚子都掉在地上,逗得李隆基哈哈大笑。

    “快起来。”李隆基笑了笑,让宦官将这惯会出丑的胡儿扶起来。

    他再提了一杯酒,脸色严肃下来。

    “都看到了,朕绝不吝啬赏赐,唯愿诸卿能为大唐开疆扩土,立不世功业……盛哉大唐。”

    “盛哉大唐!”

    “盛哉大唐!”

    “……”

    御宴的气氛很快被推到了高点。

    接下来又到了安禄山跳胡旋舞的时候了,李隆基兴致高昂,又打算亲自打鼓伴奏。

    薛白并不想看这一幕,转头向李琮看去。

    李琮始终留意着薛白这边的动静,很快有所察觉,却是不安地低下了头,认为这不是好时机。

    圣人正沉浸在辉煌功业之中,怎可能是直谏南诏之事的良机?李琮认为该私下劝谏才是。

    薛白于是放下筷子,站起身来。

    他的想法与李琮完全不同,私下劝谏只会讨李隆基不喜,而得不到任何好处。唯有在这歌舞升平之际,突然泼一盆冷水,才能立言、立功、立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