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_第七十七章杂家~始皇仲父吕不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七章杂家~始皇仲父吕不韦 (第4/5页)


    接着,吕不韦又积极进攻,一鼓作气,派蒙鸯东伐韩,取得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秦的边界逼近魏的大梁(今河南开封),建立了三川郡(黄河、洛水、伊水之间),中原的心脏地区从此为秦所占有。公元前249年至248年,秦完全占有了韩、魏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并北向攻赵,设置了太原郡。至此秦占有了太行山以西地区,进出太行山的要道控制在秦的手中。

    公元前244年,吕不韦代理朝政后,并不满足已取得的胜利,又派蒙骜攻韩,取得十三城。次年又攻魏取二城。第三年兵分三路向魏进攻,共取得二十城,设置东郡。魏都大梁已处在秦的三面包围之中。公元前241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迫东郡。“秦国又一次打败了五国合纵攻秦。公元前238年,秦又攻取了魏的垣、蒲阳,这样便扩大了东郡,使东郡从三川郡以东,沿黄河南岸向东边伸展,横插在赵、魏、齐三国之间。从此,秦的领土就和齐相接,这就截断了赵与韩、魏两国之间的联系,造成了秦分割三晋,可以各个击破的有利形势,为最后灭掉韩、赵、燕、楚、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兼并战争的节节胜利,沉重地打击了东方六国,它们再也没有力量来阻挡秦统一了,作为即将统一中国的秦国的相邦吕不韦,必然要研究思考完成统一的军政策略,以及如何统治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问题。因此吕不韦组织人力,集中宾客三千人,令其著书立说,于公元前239年,编写成《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而《吕氏春秋》被人称为“杂家“。但它庞而不杂,融汇儒、道、墨、法、兵、农、名等诸子各家学说,有取有舍,兼容并包,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思想体系,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学说。

    随着战国末年各学派逐渐统一的历史趋势的出现,吕不韦主张博采众长,“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即不拘一家取长补短,突破各学派排斥异说,定于一尊的做法,建立一种新的统一的思想体系。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吕氏春秋》承继了儒家“德政“和“重民“的思想,摒弃了儒家一些不切实际的空谈;批判墨家的“非攻“,“救守“,却赞同墨家“尊师“,“节葬“的主张;吸收法家的“变法“、“耕战“,但反对法家一味地强调“严刑峻法“。由此看来,《吕氏春秋》对各家学派的取舍,是以如何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为标准的。虽然《吕氏春秋》融合百家有缝缀痕迹,前后矛盾,重复,但这种建立思想体系的方法却包含有科学、合理的因素,也给人以启示。

    吕不韦在政治上主张结束分裂,谋求建立以天子为首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吕氏春秋》认为战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乱世“,是由于“诈术并行,攻战不休“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的。为此,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把国家的统一还是分裂同社会的治乱安危联系在一起。这样,《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最要紧的是拥立“新天子“,重建以天子为首的统一王权,以结束分裂割据的状况。而为了政令的统一,吕不韦还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即所谓“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执一“就是中央集权制。如何实现中央集权制,吕不韦认为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统一的封建等级制度,即“正名分“并把这当作是控制臣下的手段和方法。在施政方针上,吕不韦倾向于“德治“,辅以法治。他把行德、义放在首位,否定法家的单纯强调刑罚。这实际上就是软硬兼施,政治说教与暴力镇压相结合的统治方法。对法家所提倡的君主必须有“权势“,懂“君术“,他表示赞同,但《吕氏春秋》却说:“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劝君主“清静无为“,不必事事躬亲,让臣子去竭诚尽力。这种看似矛盾,既强调君主集权,又力劝君主无为的虚君实臣的主张,实际上正反映了当时秦国政治生活的矛盾,两者的统一也说明,是吕不韦现实中的政治需要,当然,后来事情的发展走向了他愿望的反面,这是他所始料不及的。

    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秦王政宣布与一起宫廷政变有牵连,而下令免相,出居封地河南(今河南洛阳),第二年又下令把吕不韦流放蜀地。不久,吕不韦在流放途中“饮鸩(毒酒)而死“。

    吕不韦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出身商人而成为政治家、思想家的一代奇人,他两任相邦,积极推进统一全国的事业。“秦灭六国,盖始于魏冉,而成于吕不韦、李斯。“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是待合历史事实的。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与吕不韦的功业是有密切联系的。同时,为了给秦的统一事业作舆论准备,他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创立了新的统一学说,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增添了新的内容。虽然作为商人的吕不韦迈上政治舞台后,不免贪求利益和权势,但他对秦的统一事业是有突出贡献的,他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在那些发黄的纸张背后,闪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

    《吕氏春秋》的内容主要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同时又汇集了墨、法、兵等学派的学说,成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

    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旧说传闻、天文、音律方面的知识,无论在史料上还是理论上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另外,书中也有一些迷信思想,比如宣扬天下感应等,在阅读的时候应仔细加以辨别。

    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

    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

    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

    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吕氏春秋》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季春纪先己》

    想要战胜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陷,想要评论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点,要想知道别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

    石可破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