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1章 首任议长 (第1/2页)
刘几说得对,既然徐硁提出的议会制,他应当最为熟悉,但也不对,因为他是半瓶水。 徐硁跟随范仲淹学习多年,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早不是那是二十一世纪只会画画的青年,他一开始非常不明白何谓,“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越发觉得汉朝地方制度其实非常之完美,所谓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美。 说到选举制,总会想到西方政治,其实在汉朝已经有选举制度,称之为乡举里选,一种是不定期的称为贤良,一种定期演化为举孝廉,不管是贤良还是孝廉,他们都要到中央政府去服务。 当然上面这些王尧臣和刘几都知道,此时宋朝儒生非常喜欢复古,文章推崇古文,土地想改成均田制,所以当徐硁提出学习汉朝的地方制度来匹配扬子市这个新事物时,二人都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徐硁又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首当其冲便是名字要固定,要有固定的场所,还必须得到政事堂的承认;第二便是议会附加了御史的功能,他能监察政府官吏,同时他还能参与制定税赋的金额;第三是每届议员任期为三年,每个月必须有三次集中会议,每位议员每年必须提出六项议题;第四是议员身份必须本地人,议员和议员不得有亲属和上下级直属关系。 本来八月十八就要召开的市议会一拖再拖,徐硁都快要绝望了,因为议员在上报家产的时候总是遮遮掩掩,毕竟财不露白嘛,这样衙门总是收到举报某议员上报不实,当然这些举报主要针对是那些东家,这些议员要不是手里捏着扬子银座的股份早就不干了,就这样折腾到九月初五,扬子市议会终于确定下来九月初十召开。 说道资产申报,着实也让徐家头疼一番,因为徐家的资产过于复杂,刚好通过这事情梳理一番,当然最终的结果与大家预料相差不多。 徐家核心成员九人用了两天的时间将自己资产清理了一遍,从大项固定资产算起,扬子银座三成五的股份,扬子钢厂六成股份,扬子码头四成股份,扬子船厂八成股份,棉布厂六成股份,玻璃厂六成股份,卫氏精工四成股份,远洋船队四成股份,这些加在一起五百八十二万贯,中等固定资产商务印社六成,扬子医院五成,煤炭厂三成,俞氏精工二成,海州三千亩山地牧场,一千亩盐田,泰州六千亩棉田,扬州仅剩下不到一千亩,松江一万七千亩荒地,这些总计有一百四十三万贯,固定资产七百二十五万贯。 今年前八个月工场营收三十四万贯和海运营收三十七万贯,已经全部用来买了扬子银座股份,这次徐炽和阿里又带回来二十一万贯,租用朝廷的一百五十万亩,今年有十万亩终于可以收获粮食,算上各地农场收入保守有三十五万贯,扬子学校那是负资产每年都要投钱再投钱,不过这也没有办法,也就地皮还值点钱差不多十万贯吧。西北商帮每年收支平衡,或许能结余两万贯,但这钱也不知道去哪了。 其实徐家此前最重要收入便是卖盐,但自从朝廷彻底掌控之后,每年分给徐家也就不到二十万贯,这还是要等到年底结算才能拿到。 家里的珠宝字画估算三十一万贯,四地房产估算三十四万贯,所有加在一起八百五十九万贯,这与徐炽估计的相差不大。 如若将徐炽的资产上报为八百五十九万贯这未免太过招摇,虽然可能不及东京某些巨富,但这些资产还是过于骇人,要知道六年前徐家总计不到一百五十万贯,如今扬州首富非徐家莫属。徐炽便仿效扬子银座将家产分股但不分家,徐炽作为家长得五十股份,徐研和徐硁各得二十股,张三娘和徐拓各得五股。 刘梨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家产核算,一文未得罢了,自己的儿子才得到五股,与两位兄长相比差的太多,即便她心里有怨气也只能忍着,谁让她是妾,能让你出席这个场合是看在你儿子的份上,更何况徐研和徐硁为徐家劳心劳命,她四岁的儿子只不过生在徐家,这五股也就是四十二万五千贯,恐怕她父亲在耽罗也就这么多钱吧。 九月初十,扬州秋雨连绵,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可是这禁不住扬子市广大市民的热情,他们都聚集在扬子学堂的礼堂外面,这里作为扬州市议会驻地后面将会翻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