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0章 三千难倒英雄汉 (第1/3页)
他们的脸靠的很近,李云海甚至可以看到沈秀兰脸上细致的绒毛,闻到她身上淡淡的体香。 两人的呼吸变得灼热,语言已是多余的东西,两人的唇慢慢的靠近,然后像是强力磁铁一样,猛的吸合在一起。 小树林里的恩爱虽然美妙难忘,却是在深夜和黑暗中进行。 认真的回想起来,只记得强烈的体验感,却想不起来她具体的模样。 在柏林的酒店里,灯光是明亮且温柔的,可以让他看清楚眼前人的毫发和眼底的柔情。 这一刻,李云海的心不自禁地颤了一下,看到沈秀兰眼里雾蒙蒙水润润的,脸上泛起红晕,她因为紧张,鼻尖渗出细小的汗珠。清纯的脸又夹杂着妩媚的表情,那惹人怜爱的样子,让他情难自禁。 沈秀兰并非无情的草木,她能感受到李云海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也能感受到他对自己强烈的渴求。 这种渴求,不仅是情感上的,也有身体上的。 在德国的这十几天,李云海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用他的温柔缠绕住她,让她在道德和爱情的边缘无法淡定的做出选择。 她曾经天真的以为,两人之间只发生过一次恩爱的关系,便可以彻底的做一个了断,以后可以坦然面对。 然而事与愿违。 她也不想想,藤和树只在空中交缠,就已经难舍难分。 如果再在地底下进行根部的同生,岂不是更难分离? 莱茵河畔的咖啡馆里,当她依偎在李云海怀里时,多想时光就此停止,就想他俩永远生活在异国他乡,不再回到西州,也就不用再面对林芝和繁杂的世情。 今天,当李云海把她喜爱的东西买回来,放在她手里时,她的芳心和情感,再次沦陷。 她并非贪财之人,也知道这点钱对李云海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她感恩于他的宠爱和深情。 只要是她喜爱的,是她多看过一眼的东西,李云海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能帮她买回来放在她的手心里。 她并非物质女,但哪个女人又抵挡得了心上人的物质轰炸? 反正是在陌生的国度,也没有人知道他们做过什么。 何妨遵从内心的渴望,再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恩爱? 她关掉了灯,想隐藏自己的羞涩,也想让黑暗掩饰内心的旁皇和挣扎。 但李云海又打开了小灯,想更好的看清楚她的柔美。 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不扭捏,不羞涩,因为爱你的心如此急切。 女人的美丽和男人的阳刚,女人的柔情和男人的力量,在这一刻充分的展现出来。 三月的柏林,正是阴晴不定的季节,说话间外面下起了小雨。 淅淅沥沥的雨点,打湿了城市夜晚的街道,迷离的雨夜,街道上无数的行人,或紧或慢的奔赴各自的终点。 第二天凌晨,柏林灿烂的阳光,透过酒店的玻璃窗,投射在地板上。 昨天晚上那个不知疲惫的男人,此刻正安睡在沈秀兰的身边。 沈秀兰吻了吻李云海,起身光着脚丫下了床,踩在地毯上,来到窗边,看着外面晨曦中的城市。 不受激情感动的日常生活是冗长无味的。 一旦有了激情,生活中却又充满了苦痛。 如果情感只是一瞬间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感情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曾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 此刻的沈秀兰,处于无比的迷茫状态。 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要怎么定性? 昨天晚上的一夜恩爱,又算是什么性质? 如果说在学校小树林里的那个晚上,是为了向青春告别。 那这一次又要怎么解释? 因为感动? 为爱鼓掌? 还是说自己真的成了李云海所说的情人? 情人? 这个词钻进了沈秀兰的脑海,让她震惊莫名。 她可是好人家的闺女,是父母眼里的骄傲,怎么可以当别人的情人? 曾经看到小说中这种情节时,她都要给予批判和痛斥。 比如说她看过的所谓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还有《红与黑》里面的女主角。 这些小说里面的女人,曾经都是她所不齿的人。 没想到她现在居然被这些小说所潜移默化,也当起了别人的情人! 沈秀兰深切的感到,自己也受到了资本主义思想的毒害。 就在她伤感之际,一双温暖的大手,从背后伸过来,环抱住了她瘦弱的身子。 “秀兰!”李云海蹭了蹭她的秀发,说道,“你起这么早?是不是饿了?” “云海,我很自责。我们之间不应该如此。”沈秀兰痛苦的掩住了脸,说道,“我无法再面对林芝了。” 李云海怔忡。 沈秀兰在椅子上坐下来,说道:“云海,我们以后真的不能再这样了。” 李云海没有开导她,这种事情谁也开导不了,除非她自己转变思想。 “别想了,我们出去找好吃的。”李云海拉她起来。 他们在柏林游玩时,正好又碰到了在纪文姝和倪教授,几个人相聚在一起吃了个晚饭。 三天后,李云海等人辗转归航,回到了西州。 当他们走出西州火车站时,被外面声势浩大的迎接人群给震惊到了。 林芝率领公司同仁,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媒体记者,来了一百多人,把他们全部围住了。 原来,龙腾PC在汉诺威电子展览会爆火的新闻,传回国内后,整个公司一片欢腾,许多人喜极而泣。 林芝写了一篇关于龙腾PC诞生经过的文章,发表在西州日报上。 这篇报导被国内主流媒体争相转载。 “成功了!他们自己设计、研制的四海龙腾286微机,终于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日子!这是我国几代科学家宏伟的夙愿,在这一天实现了。”当时,《科技日报》记者在《几代人的夙愿――四海龙腾286微机诞生记》这篇报道中这样写道。 四海龙腾微机的横空出世,掀起了国内第一次微机热,成为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