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朗忽悠 (第2/2页)
进行一定限度的副业投资。 多元化冲动,是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成功者不多,所以我称之为‘陷阱’。” “您能举几个例子吗?”主持人道。 朗忽悠点了点头,“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我想大家都知道四通集团。 四通开发的MS――2041打字机前后存在了9年,辉煌的时候,销售额占公司收入的70%,利润占80%。 因此,公司寻求发展壮大的想法非常强烈。 当时他们的口号是‘企业不怕大’。 他们自己人讲,感觉当时的四通没什么是不能做的。 所以公司内部提出了‘垫子文化’――有多大想法,给多大‘垫子’。 最终导致房地产亏了2.3亿,另外像医药、食品、证券、半导体项目,也是信心十足的上马,结果短短几年便谢羽而归。 短短几年下来,四通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第二,石玉柱的巨人集团。 上世纪九十年代,巨人集团的销售额达到10亿华夏币以上,后来投身房地产行业。 石玉柱用投资者购买楼花的钱盖巨人大厦,为了建成ZH市的标志性建筑,楼层设计不断升高,不得不从‘脑黄金’的利润中抽血。 结果就差三层没有封顶的时候,‘血’抽干了,还差5000万。 一个年营收过10亿华夏币的大型企业轰然倒塌。” “让我们给郎教授鼓掌,他的两个例子非常精彩。” 简单的掌声后。 “郎教授,您觉得多元化为什么会失败呢?”
“导致多元化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条是,资金投向超出了投资者的经验范畴。 过往积累的经验以及可调用的资源,在新的项目上很难用得上。 这是企业经营中经常会出现的‘无知’状态。 此种情况下,有人会感到害怕,有人反倒因为无知而变得‘无畏’。 德隆集团显然就是‘无知无畏’的代表。 短短不过8年的时间,他们投资了金融、农牧业、矿业、水泥、汽车、纺织、机电产品、旅游、果业、糖业、水业,甚至还有飞机制造? 我从来没见过哪家公司能横跨这么多行业,还能发展的不错,一个都没有。 而且根据我调查的资料显示。 德隆三大上市公司,西域屯河在德隆接手后的7年里,业务规模扩大到了原来的19.54倍,平均每年增加近3倍。 沈阳合金在6年的时间里业务规模扩大到了原来的22.15倍,平均每年增加了近4倍。 湘火炬更夸张,同样在6年时间里,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长了140.99倍,平均每年增加23.5倍,每个月2倍,每15天扩大1倍! 15天就扩大一倍,简直是魔鬼速度。” “郎教授,15天扩大一倍确实非常快,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子。 据我所知,我国最著名的高科技企业‘鸿蒙控股’,短短四年的时间,就从0增长到了750亿美元,岂不是更夸张?” “呵呵,鸿蒙的发展确实非常迅速,但各位要知道。鸿蒙是互联网而湘火炬也好,沈阳合金也罢,他们都是制造业。 制造业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最后回款,中间至少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 即便是世界上最高效的制造业企业,整个流程也需要三个月。 互联网不同,不管是鸿蒙,还是国外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像雅虎、eBay和亚马逊,他们都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就从初创时的0,增长到了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 两个行业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发展速度,不能一概而论。” “那您对徐良先生怎么看? 据说他不仅做互联网,还做教育、金融、饮料、榨油和地产,而且在所有行业里都发展的非常好。” 朗忽悠砸吧了一下嘴。 “徐良这个人比较‘妖’。” “妖?是贬义词吗?” “不不,只是形容词。” “能具体说一下吗?” 朗忽悠点头后,“简单类比一下吧。全球范围内,能够在两个领域内全部达到世界级的人屈指可数。 在至少五个领域都做的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更是凤毛麟角。 目前为止,只有约翰洛克菲勒、皮尔庞特摩根、梅耶罗斯柴尔德、巴菲特能够跟他相比。” 除了巴菲特,其余四个人都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顶尖商业巨头。 “盖茨先生不算吗?” 朗忽悠摇了摇头,“微软虽然很伟大,但它始终局限在软件行业,没有在金融、保险等行业证明过自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