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米高梅 (第2/2页)
经营娱乐事业,两年后也就是1969年又把米高梅,转卖给了拉斯维加斯的赌业大亨的百万富翁科克柯克里安。 在布隆夫曼手里,米高梅还是好莱坞顶尖的电影公司,但在科克手里,米高梅只是赚钱的工具。 而且这个赌业大亨之所以收购米高梅,不是为了进军娱乐事业,而是看上了米高梅的地皮。 他一接手公司就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装等都统统拍卖了,并把资金投入拉斯维加斯、里诺等赌城的房地产、旅馆业上。 他甚至在1973年关掉了米高梅的发行部门,而把发行事务交给了联艺。 1979年,科克柯克里安更宣布,米高梅已经成为一家旅馆公司。 在科克手里,只剩下制作部门的米高梅空有好莱坞八大的名头,实际上已经奄奄一息。 也许是从收购米高梅这件事上尝到了甜头,1981年的时候他又故技重施,买下了每况愈下的好莱坞八巨头之一的联艺。 两家合并后,诞生了一家新公司――米高梅联艺。 好莱坞也由八大变成了七大。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联艺。 联艺由卓别林、范朋克、壁克馥、格里菲斯于1919年共同创建。 目的是为了摆脱大电影公司的束缚和剥削,争取更多的创作自由和更大的利润。 公司制作发行的影片有卓别林的《淘金记》、《摩登时代》、《大独裁者》、《舞台生涯》、格里菲斯的《被摧残的花朵》、《走向东方》以及《疤面人》、《桃色公寓》、《西区故事》、《007》、《洛奇》等非常著名,甚至在世界影史上留下名字的佳片。 可惜辉煌的联艺也摆脱不了盛极而衰的规律。
50年代,美国电影业进入萧条、衰退时期,卓别林和壁克馥先后把他们的股票出售给金融资本家。 之后,联艺公司又几度易手,终于在1981年被并入米高梅公司。 本来收购联艺对米高梅来说是一个转机,但屋漏更遭连阴雨,船破又遇打头风。 几乎倾联艺全部资金的大制作影片《天堂之门》拍出来却是一个大烂片。 其烂的程度可以跟陈馒头的《无极》媲美。 不同的是,《无极》把大家成功忽悠进了电影院,票房上亿;老美电影看得多,资讯发达,不好忽悠,《天堂之门》票房惨不忍睹,直接拖垮了联艺。 这个案例到现在还是豪华大片造成电影公司破产的最著名案例,常被电影公司老板拿出来‘鞭尸’。 收购联艺的科克,这次没有收购米高梅时的好运气。 没赚到钱。 这厮也干脆,爷不玩了。 1986,14.5亿美元的价格,把米高梅卖给了CNN的特纳。 后来,CNN资金紧张,他又从特纳手中买回了大部分资产。 但特纳的CNN保留了300部电影,其中就有《乱世佳人》。 CNN被时代华纳收购后,这300部电影就成了时代华纳的资产,华纳通过发行这些影片的DVD挣了不少钱。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米高梅的影片却是由华纳发行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米高梅4000多部电影和17000多个电视节目,并没有被卖掉。 被卖掉的只有特纳手里的300部电影。 而米高梅的版权每年仍然可以给公司带来至少5亿美元的净收入。 这也是米高梅垮了,但他仍然会有那么多公司感兴趣的原因。 不过科克虽然买回了米高梅,但并没有让他起死回生。 眼看赚不到钱后,很干脆的卖了。 1990年,以13亿美元卖给以吉安卡多.帕瑞蒂为首的意大利财团。 2年后,由于帕瑞蒂被指控以欺诈手段获得米高梅的控制权,米高梅被法国银行拍卖。 1993年,弗兰克.马卡索入主米高梅,他的团队随后发行了《矮子当道》、《黄金眼》等卖座片。 1994年,米高梅推出的阿诺、斯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全球票房达到了3.65亿美元,基努李维斯主演的《生死时速》也创造了2.8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虽然米高梅赚钱了,但经过反复的所有权转让,外加数次盲目的收购扩张,米高梅背上了承重的债务。 弗兰克.马卡索无力回天,便有了退出的意思。 但米高梅这个烂泥坑,接盘的人并不多。 乔老板二入烂苹果,赌科克三买米高梅。 没错。 他又来了。 1996年,科克以13亿美元的代价,再次获得米高梅的控制权。 13亿卖,13亿买,如果算上通货膨胀的因素,科克无疑是赚了。 接下来的几年,米高梅勉力运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