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猫_第三百一十五章 土豆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五章 土豆伯? (第2/2页)

,让我自己给自己定奖赏?

    刘恒只看了一眼就知道这子在想什么,轻咳两声道:“你为朝廷培育出了两种新粮,朕自然不会亏待了你。”

    文同轩立马掐了掐自己的大腿,惊讶的问道:“两种?难道除了土豆还有别的新粮?产量如何?是否容易种植?”

    贾琮回道:“回老大人,还有一种新粮,不过产量不及土豆,却也是耐寒耐旱的粮食。目前还在培育阶段,种子不够,暂时不宜推广。”

    “这是泼大功,陛下,老臣以为,当重赏!”

    “这是自然……”

    龙禁卫早就将贾家庄子里的新粮培育之事事无巨细的呈报入宫,刘恒与太上皇早有定计。

    “贾琮,土豆收获之日,朕会与圣人并百官齐至你家的庄子里,到时当着众臣的面,看一看伱这亩产四十石的新粮,再行封赏!”

    ……

    五十万两白银送到荣国府时只剩三十七万两了。

    文老貔貅感觉这些白花花的银子都应该姓户,突然想起了宁荣两府在户部还有欠银,立马兴奋的命人取来账册,于是乎,十三万两白银填了亏空。

    敬大老爷当就收到了户部的回执,无奈笑叹这老貔貅真是会玩,亲笔写了一张欠条送去了荣禧堂。

    “这敬儿也真是的,虽亲兄弟明算账,可他送这欠条不是打我的脸么。”

    老太太是,但还是把欠条收好,送去库中存放。

    无债一声轻,户部亏空还清后,老太太感觉整个人都松快了不少。

    提起今日在勤政殿的事情,林如海琢磨了一会后,跟老太太、贾政、贾琮道:“琮哥儿晋爵的可能性极大,家里还是有个准备的好。”

    贾琮苦笑着给自己拟了个封号:贾琮,晋土豆伯……

    “晋爵?”

    老太太惊呼一声,贾政也是差不多的模样。

    贾琮如今是泗水县一等子,公侯伯子男,再晋爵岂不是超品的伯。

    那样的话,贾琮就可以从荣国府分出去了。

    林如海点零头:“没错,若晋了伯,琮哥儿就该分出府去了。”

    “可琮哥儿才十一岁……”

    老太太如今可舍不得贾琮这么早分出府去,荣国府这几年增添了不少产业,像是南边的珠场、北边的牧场甚至城中的各种产业,都是贾琮弄出来的。

    不但还完了户部的欠银,更是为荣国府挣下了好大的家业。若这么快就分出府去,岂不是连那些产业都要分走?

    贾琮见屋子里的气氛有些凝重,笑了笑:“便是分了伯,三两年内我还不会分府别居的。最多提前开个伯爵府,明面上过得去就校”

    林如海闻言点零头:“我就是这个意思,至少明面上该做一做样子,省的有人借疮劾,咱们家尾大不掉。”

    宁荣贾家的实力已经完全恢复帘年的盛况,比之当年更盛三分。

    宫中有皇妃皇子,外有国侯掌兵,内有少年英才崛起。

    不提别的,已经回了金陵的镇抚使贾琏,与即将封伯的贾琮兄弟二人,足以让朝中迂腐之人警觉起来。

    若是再有有心之人刻意挑起事端,来一个外戚之家威胁国朝安定,宁荣贾家该如何做?

    难道让家中最粗的顶梁柱贾赦解甲归田?

    “姑父的对,这的确是个问题。”

    贾琮有些苦恼,他为何非要拿五十万两的买土豆钱?一来是让朝廷提起对农业研发的重视。二来就是想借此推了朝廷的赏赐。

    解万民饥馑之苦,这功劳太大了,不比灭国之功差。

    皇帝老爷已经暗示了贾琮,晋爵估计是跑不了了。若真是如此,那分家另居的事就得提上日程了。

    “岳母大人,婿觉得,最好去宫中问问娘娘,看娘娘那边有没有法。”

    “你的对,这事是该去问问娘娘,请她拿个主意。”

    老太太一琢磨女婿的话,这还真是个好主意。

    她又将目光放在了贾琮的身上,这个孙子的际遇真是好的出奇,这才十一岁,就要封伯了!

    ……

    土豆收获的日子还有一个多月,贾琮与黛玉在书房连续奋战数日,终于拟定完善了一封关于农工研发的奖励措施,送去了勤政殿等候皇爷老爷的审阅。

    随后与宝玉二人去了顺府府学报道,不过两人均未在府学正经读过几书,露了几脸混了个脸熟后就齐齐回府。

    一来贾琮还得忙着跟户部交接土豆事宜,二来徐晋又扔给了贾琮几份作业。

    至于宝玉,他实在吃不了去府学读书的苦,得了秀才功名后结识了不少仕林友人,最近不是诗会就是文会,连jiejiemeimei都顾不上了。

    贾琮看着手中的作业,牙根都在疼。

    “我都怀疑老师是不是早就跟陛下商量好了,要拿我当刀嘎嘎乱杀!”

    黛玉伸手在苦巴巴的贾琮脑瓜上搓了搓,笑道:“青藤先生这是在教你呢。他主持南北直隶的清丈田亩事,你想想之后会是什么?”

    贾琮脑中立刻闪现一道灵光,一拍大腿:“改革税法!”

    “对,肯定是改革税法。”

    黛玉继续循循善诱:“那么改革税法首先要面对的是什么?”

    “官商士绅,至少在我朝,光是那些投献得来大片田产的举人、进士老爷就是个大问题。”

    贾琮已经清楚出京巡视京畿的老师,送来这份作业的原因了。

    他要对税法动手,那就免不了跟官商士绅作法。这是一个庞大到令人咋舌的利益团体,但凡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功亏一篑。

    所以……

    贾琮拿起那封手书,苦笑道:“老师让我精讯大夏律》,寻找仕人官绅免税之出处、规定,这打算以律法祖制事啊。可我就是不看《大夏律》都能指出当下对有功名者的免税规矩,有很大的错漏之处。”

    黛玉接过话来,皱起了绣眉:“实际上所谓的免税,是刻意夸大并约定成俗的仕林潜规则。不管是谁将这件事翻出来摆在明面上,都要得罪整个仕林。”

    贾琮有些哭笑不得的扬了扬手书:“所以老师在信中最后叮嘱我,他已经跟忠顺王爷谈好了,让我站在幕后,由忠顺王出头。反正忠顺王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

    月票推荐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