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猫_第三百零六章 帝王之心,宰辅之志,慧女之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六章 帝王之心,宰辅之志,慧女之情 (第2/3页)

/br>    黛玉摇了摇头,啪的一下轻轻拍去贾琮不守规矩的胖手:“瞧谁呢?我又不是娇弱不堪的姑娘,前些日子御医来诊脉,还我的身体已经大好,让我平日里不要老呆坐着,多去外面走走。而且我对青藤先生的这份作业很感兴趣,不如咱俩比一比,看谁的答卷更让先生满意?”

    ……

    老太太皱着眉头目送贾琮与黛玉离开,喊来了贾琏道:“琮哥儿带着的人少了些,你再派一队人暗中跟着。每年的冬城外就没有安静过,这个时候还带着玉儿出门,真不知他怎么想的。”

    抱怨归抱怨,老太太还是很担心孙子孙女。

    贾琏点零头:“老太太的是,孙儿这就去安排……”

    “等等……你去趟徐府,若青藤先生有暇,请他来一趟,我有事想跟青藤先生。”

    老太太的想法令贾琏有些吃惊,却听老太太继续道:“上一次在山东,他拿我拿孙儿当诱饵,我忍了。这一次又拿我孙儿当刀,总得给我个交待吧。”

    “啊?什么诱饵?什么刀?”

    一时间,贾琏都没反应过来。

    老太太不满的看了他一眼:“蠢,琮哥儿在兖州被围,就是他徐青藤一手策划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山东的白莲教一网打尽。这一次又给琮哥儿出了个难题,当然,他确有将琮哥儿当成衣钵传人,可这个传承,也得问问咱们家要不要吧。更何况此事的成败,关乎琮哥儿的未来,他总要先问问我这个当祖母的吧。”

    “老祖宗,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徐晋徐大人来了,老族长正陪他过来,是要拜访老祖宗。”

    贾琏面露骇然,惊讶的看向老太太。

    老太太却平静的冲贾琏摆摆手:“你去迎一迎,鸳鸯,去取凤冠霞帔,到底是文曲星君,咱们家不能失了礼数!”

    徐晋一入荣禧堂的院子,丫鬟婆子恭敬的站成了两排,荣禧堂的门口有一身着超品诰命服的老妇人,手持龙头拐杖,头发近乎全白,却精神抖擞,颇具威严。

    “晚辈拜见太夫人,太夫人安好。冒昧前来,还望太夫人莫要怪罪。”

    “文曲星君能来,寒舍蓬荜生辉,哪有怪罪一?”

    寒暄一番,老太太引了徐晋入内。

    老太太让丫鬟婆子都离开了堂中,只留贾敬、贾琏作陪。徐晋也没有废话,三言两语将话题引到了贾琮的身上。

    “林前辈当年给晚辈来信,是有一佳儿可为我徒。晚辈当初只认为不过戏言夸大,直到圣人诏我入京,钦点晚辈,收徒贾琮,为储君计,培养未来之宰辅。”

    徐晋甚是郑重,向北拱手:“圣人,贾琮生而知之,乃慧之人。或为社稷之福祉,或为乱国之枭雄。他老人家曾想过一刀除了后患,可琮哥儿终是先荣国亲孙,又有陛下力保,才有了后来的召见试探……”

    贾敬应该早已知道此事,始终保持着平静。

    老太太与贾琏几乎同时惊呼了一声,深吸一口凉气。

    “后来圣人发现琮哥儿有赤子之心,如无瑕白玉。圣人认为,玉不琢不成器,琮哥儿能不能成为社稷之福祉,要看刻刀握在谁的手上。故而,圣人钦点晚辈为琮哥儿的老师,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晚辈够纯粹。”

    贾琏已经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他原以为二圣是看在祖父、贾家够忠心的份上才如此看重琮哥儿,不想其中还有这样的故事。

    只见徐晋伸出一根手指,指了指上。

    “昭武年间出了一位魏庆和,双日凌空都能保大夏不乱。元佑年间有了一位徐青藤,可固皇朝三十年安稳。”

    到此处,徐晋不但没有丝毫的害羞,反而自信十足,他悠悠问了一句:“那么元佑之后呢?太夫人愿不愿意让琮哥儿成为第三位精心培养的护国宰相呢?”

    ……

    皇太子的仪仗行进的慢些,贾琮与黛玉的车马都到了王平口了,太子仪仗估计还在石景山附近驻扎休息。

    王平口是个不的镇子,镇中有两间较大的客栈,贾琮早就派人先一步过来,将整间客栈都包了下来。

    经过了一日的行进,黛玉早就疲累不堪。这冬日在外奔波,她还是第一次。

    “王家庄距离镇子不远,最多半个时辰的路程。明日一早咱们再出发,之后往西山附近的田庄转转,最后再南下去房山县与太子汇合。”

    黛玉被雪雁、紫鹃用棉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脑袋。贾琮将煮好的茶递了过去,自己则坐在火炉旁添炭。

    喝了几口驱散了寒气,黛玉让丫鬟取来早前做好的功课准备,脸上尽是凝重:“今日你也看到了,官道上往京城去的流民最少也有上千。这还没到腊月,多少人家就没了粮食。按户部早就往各县送去了预备赈灾的粮食,百姓为何会舍近求远?”

    贾琮拿着火钳往火炉里戳啊戳,略带愤怒的道:“还能为何?不外乎贪墨、谎报、驱赶。流民流民,没霖不就是流民吗?刘姥姥之前也,她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外孙成了无地的流民、奴仆才舍了脸上京求援。”

    “所以,青藤先生给你的这份作业,应时、应景、应意!”

    黛玉第一次极其郑重的跟贾琮论起了社稷民生:“琮哥儿,以往我总是不能理解爹爹当初在扬州为何会将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下,爹爹是圣人门徒,这是他的道,也将是你的道。”

    “如今,也是我的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