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33探亲,第三块大饼 (第2/3页)
meimei以来,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倒是没有想这些,此时一清闲下来,又见到他们二人这样,顿时就想起来了。 最好的就是赵蛮什么也不做,就这么好好的窝在房陵,一心一意的待淼淼。可就杨渊的了解,赵蛮不是这样的人,他一直不是个安分。 可是打压赵蛮,让他安分点,还是干脆将他困在播州,乖乖的陪着淼淼 淼淼会不会生气 杨渊的目光闪烁不定,心中更是百转千回,只觉得难办。 ...... 余淼淼哪里知道杨渊此时的想法,她正看着房家的羊毛衫,想起房家的织工和染色工真是厉害。 “要是能够也去跟他们取取经,学习一番就好了。”余淼淼感叹。 赵蛮对什么技术不感兴趣,只实事求是的道:“有些技术是独家秘法,不会外传,一个师父也只带一个徒弟。” 不是谁都像他的傻女人这么大方,编织和纺毛线的法子都教给别人了,酒曲的方法也毫不犹豫的外传了,不过这些都是为了他呀。 寒冬腊月,他垂着眸子,在无人看见的角度,目光柔软像是一汪春水,将她的手松开,拢在手心里搓了搓,余淼淼摘下手套来,赵蛮用力捏了捏,看那双略偏红色的手被按的有些发白,拉着她的手触在自己的脸上。 余淼淼嫌他rou麻,还有杨渊坐在一边不知道想什么,阴晴不定的看着呢,收回手,只在桌子下让他牵着,笑道:“房陵有斗酒会,不是能够让酿酒越来越好,大家才能够都有进步,下次让房轲也举办一个织锦染色会,我也去开开眼。” 赵蛮道:“江南有织锦大会和斗茶会,淮南有斗瓷会,淼淼想要看,明年我带你去。” 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去看过,以前是不觉得这些有什么意思,不过他想起淼淼总是想去看看这锦绣河山,抽个时间陪她去走走也可。 余淼淼倒是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宋朝的经济和手工业才能这么蓬勃发展,虽然秘技不外传,但是也有行业间的交流,有交流就能进步。 听赵蛮这么说,自然高兴:“那我们明年去看,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吗有关于农事的么” 她最关注的还是农事,听闻宋元时候农耕技术很发达的,有很多已经失传了的农具和农耕方法,她也想去见识见识。不过来了近一年,却也没有见过什么稀罕的作物和农具。而且各地土壤、气候都不一样,在别的地方种不好的东西,换个地方说不定就能成了,交流是很重要的。 赵蛮就知道她好这一口,不过还是摇摇头,粉碎了她的期盼:“没有。就只有这些了。” 余淼淼有些失望,杨渊见他们说的起劲,终于回过神来,正好听到余淼淼的上一句话。 道:“在地里刨食的也大多是穷苦百姓,他们最多就是在田间地头交换几句意见,就算是有经验也不能文绉绉的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传播出去,所以农书不多,著书立说的也是衣食无忧,兴趣所致至田间探访所整理的。” 简言之,这个行业大都是穷鬼,没钱没能力,也没有牵头人和支持者,可以领导像别的行业那样交流。 余淼淼闻言,也只能点点头,叹息:“三哥说的是。” 在农事上,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有人有了发明创造或是发现了新式农作物,经过当地官府,上奏朝廷,再由朝廷筛选气候、地理环境相似的地方进行推广。 农民这个职业,其他行业还真不一样,农虽然拍在第二位,但是大多数时候地位却并不是第二高的。 不得不承认,精英能够更快的推动行业的进步,古代农民几千年来种地也没有像别的行业一样,玩出花样来,中规中矩的,不断为了省力而缓慢的前进。 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偶尔有几朵浪花,也不是农民翻起来的。比如工艺葫芦,是那些玩葫芦的士阶层,比如养花、嫁接,也都是士这一阶层玩物丧志的产物。 杨渊也一直好奇,余淼淼为什么会喜欢种地,还弄的花样挺多,真是奇特的爱好,不过见她捣鼓的花样还挺多,他就得了一只漂亮的葫芦,杨渊也觉得与有荣焉。 余淼淼沉默了一会,没有提农事了,想要把农事变成像手工业一样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 她继续说前面的话题:“这样的交流会还是不够,要是这些能够跟书院一样,有专门的老师教,肯定更加热闹。” 说到这,她目光一亮,一扫刚才的黯然:“要是工钱开的够多,保证手艺师父们的待遇,他们会不会也愿意专门教导学生呢反正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学生多了,也能选些好苗子出来,让他们收徒弟,传承衣钵,教学相长比闭门造车好得多。” 赵蛮从不将余淼淼的话当成玩笑话,沉吟了一会,他觉得此事可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是此时时间不足,还没有想的更多,依旧严肃的道:“可以去试试。” 只要师父教入了门,后面的就在于个人了,再多请一些各地的师父,融汇其所长,见识的多了,进步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余淼淼也知道现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一时半会是改不过来的,就是在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想法呢,她那个药水作坊,也是自己掌握着技术。 她盯着赵蛮,突然道:“七郎,你说我们要是办书院,不教四书五经,也不教君子六艺,只教人种地、织布、酿酒或者是盖房子、打铁、算账,教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行不行是先生和学子的关系,而不是师父和学徒的关系。” “就找那些年纪大了的匠人,他们多了老师的头衔,身份也算是提高了,再给的工钱足够了,应该也愿意的吧” 现在书院里教导的主要都是为了备考科举,以及君子六艺,此外,还有天文、地理、术数等流行科目,算起来宋朝学子学的也挺杂的,所以宋朝的大儒们,也算是全面发展了。 可是这时候的教育,都是为了科举而成的,其余行业都是学徒,辛苦不说,基本就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