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郎中(附录抛弃世俗之学) (第2/2页)
r> 抛弃仁与义的准则,百姓自然会恢复到孝慈的天性。 抛弃机巧和利益诱惑,自然就没有了盗贼。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其实都是文饰之物,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有必要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那就是回归纯洁朴素的本性,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杜绝世俗之学,就可以无忧了。 ▌解 读 自然界的其它物种,都是顺应自然在生长。 而人类,因为有了更高的智慧,从而改变了生存状态,并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创造并发展了人类文明。 无疑,人类是幸运的。 但正是因为有智慧,所以思虑就多,人的思想也变的越来越复杂。 想的多了,脑子就容易乱。乱则生烦恼,生事端。 智慧派生出了智谋,权谋,智巧,投机等多种利益争夺手段。 在利益争夺当中,多少人穷思竭虑,费尽心机;又有多少人深陷泥潭,在苦苦挣扎着。 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还是那句话:简单才能更快乐。 实际上,谁不想简单快乐的生活? 很多人其实并不愿意争来争去的,都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但社会上总有一些智巧之人,喜欢兴风作浪,一会儿推崇这个,一会儿又推崇那个。 他们所拥有的话语权总会影响并左右大众的思想,让人被迫跟风,去追去抢去争。 如果不去跟随,好像你就是边缘人非主流似的。 这样势必就会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为了利益,做出不轨的事情来。 有炫富,就有笑贫。有攀比,就有利益之争。有货利就有投机,就有偷盗。 而老子在很早时候就发现了,越是提倡强调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价值观,反而越会助长社会上的虚伪攀比之风。 自古以来,有多少所谓的大家,制造出多少所谓的圣言圣语,影响并禁锢着人们的心灵。 很多所谓的大家专家,他们所倡导的言论可能并非真正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而是为了自己能扬名立万。 老子说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实际上是一种很高级的智慧。 过于强调仁却有不仁,强调孝慈却有不孝不慈,过于强调利益导致人心浮躁,难免生出祸端。 但是,人是社会性动物,难免会相互影响,因此也需要一个统一的大多数人认可的思想归属,大家都去遵从。 最佳的选择就是效法天道。 尊重人性,让人们回归自然本真的淳朴状态,这样的社会反而更和谐。 如果人们大多内心安宁平静,处于一种纯洁朴素的状态,不贪小利的话,还会有那么多尔虞我诈和歪风邪气吗? 社会的根基是普通民众,而民众所期盼的无非就是安居乐业。 民定则国定,民安则国安。 所以国家的治理,应效法自然的天道,无私公正,回归人性本身。让人们充分释放自己的活力和能动性,自然的成长。 而不是通过各种条条框框,把人框在里面,束手手脚。 一个人工林和一个原始森林相比,哪个更茂盛,哪个植被多,物种更丰富?明眼人一看便知。 所以老子说,杜绝世俗之学,少些教化,可以无忧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