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点播暂时中断 (第2/2页)
想,老子要求我们不要受欲望的驱使,而要更多地“务虚”,不要“务实”。眼睛里只盯着事物的实际功用性,就会不断受到欲望驱使,成为欲望的奴隶,回望人类的文明史,可不就是一部人类欲望不断膨胀,不断被满足,然后又不断膨胀的历史吗!而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让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所谓的人类文明史,真是人类不断推动向前的吗,难道不是欲望驾驭着人类向前艰辛拱动着前行的吗?!一种现在田间常见的“狗尾巴草”,在偶尔经历了一场火之后,人类的先民们发现它的种子被烤熟之后,不仅可以食用,且比平时采集到的生果子可口,于是,生出了一种培育、种植它的欲望。需要明的是,在刚刚培育它时,是根本没有产量优势的,也就是,先民们大概率只是追求其独特的口感与口味,这才开始了现在被称之为“麦”的种植,先民们对于口感的欲望开始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随着“狗尾巴草”经过一代代精心培育,不断变异、优化,后来,产量居然也成为了一种优势之后,先民们又生出了新的欲望。应该,在采猎时代,先民们的收获并不稳定,难免就会有半饥半饱的时候,人类逐渐萎缩的盲肠就是最好的佐证,盲肠的作用是研磨和消化高密度纤维物的,比如:植物根系或块茎以及动物碎骨等。也就是,先民们在收获不稳定时,是完全饥不择食的,只要是能够被消化吸收的东西,就来者不拒,根本不会考虑其好吃不好吃的问题。可一旦发现了“狗尾巴草”的产量大且稳定后,人类的欲望就从“好吃”发展到了“吃饱且吃好”,就这样,我们民族的文明发展路径就被“狗尾巴草”锁定了:首先是逐水而居;其次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33然后决定了我们数千年的社会体制,必须是奴隶社会或类奴隶社会;最重要的是,它造成了我们的道德沦丧。要知道,在采猎时代,只有半饥半饱,但几乎不会出现饥荒,因为盲肠没有失去作用,大自然中可食用的东西实在是太丰富了。而一旦先民们被锁死在一块土地上,再加上人增加的因素,但凡出现自然灾害,农作物歉收,就会出现惨绝人寰的饥荒,人们易子而食的时候,道德与伦理就毫无容身之处了。所以,人类驯化麦的过程,其实也是被麦反驯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来自于人类的欲望。人类欲望这种东西,其最大的特点恰是永不会被真正满足,当其阶段性地得到满足后,会很快生出一个更大的欲望来,驾驭着人类不断为其披荆斩棘、砥砺前校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肯定不是人类,而是麦!它们中的一部分保持了然原始的本色,仍在山野田间随风摇曳;另一部分则驯化了人类,让人类付出艰辛,尽心精心地侍候它们,并将它的基因跨越大山大洋传播向世界——它兼具了繁衍的广度,以及生命力的顽强!而人类只具有了广度,但生命力却是无比脆弱的,随时面临灭绝危机。《道德经》似乎早就看到人类受了欲望的驱使,其必然之命运。因此希望人类能“恒无欲”,多一些“务虚之学”、“无用之学”,而不要“恒有欲”,致力于“务实之学”、“学以致用”,总之,远离欲望,远离功用之学。当代人形容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这么一个法:科技,就是人类自身能力的向外拓展。大致意思就是,人类的手臂不够有力,于是有了机械臂、起重机;人34类的双足不够迅捷,于是有了汽车、高铁;人类大脑的计算速度不够快,于是有了计算器、电脑;人类的攻击力不足,于是有了各种武器……看吧,哪一样离得了欲望!当我终于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对于朱子“存理,灭人欲”的思想不由多了一分敬意。之所以是敬意,是因为连孔子都承认饶欲望,他就:“饮食男女,人之大于存焉”嘛。而做为儒学后辈,朱熹敢于与孔子背道而驰,转身投入道家老子的怀抱,这是需要大智的,因为他必须确信自己的观点正确;同时,“灭人欲”这样极端反人性的提法,我不信朱子会不清楚将遭到世人多大的叱责与诘难,要知道,连老子都只是“去欲”而已,绝口不提“灭欲”。朱熹之所以这么做了,我个人以为,这是老子与朱子所处时代不同造成的差异,朱子所处时代,我们已被文明绑架了千余年,许多结果都已清晰呈现,而老子之时,许多结局皆出于推想而已,于是,朱子矫枉过正也就可以理解了,无论如何,这亦是需要大勇的。如此大智大勇之人,朱熹当得起一个“子”字!《道德经》第一章就开始讨论“欲”的问题,至少明了一个问题:欲望,是符合人性的,甚至就是组成人性的一部分。岂止是人类呢,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生存和繁衍,都是其最基本之欲望,如果可以将本能亦归入欲望的话。所以,老子提倡的是“去欲”,大致可理解为去除那些多余的欲望,能够做到“生存下去,并将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这两条就足矣。老子为我们指出的发展路径非常明确,那就是拒绝文明,重回氏族时代。而关于“文明”,我是这样定义的:远古人类所需的一切,都来自于大自然之馈赠,而一旦人类的吃穿用度,开始出自于自身,那就意味着开始创造文明了,比如将“狗尾巴草”驯化为“麦”,我们很快就开始进入了农耕文明。老子在春秋时期就看清了人类文明的副作用,也看清了人类欲望的特性,因此,他对我们当头棒喝,惜乎,没能唤醒世人。【翻译】:所以,如果能保持恒久不受欲望的驱动,就可以观察到道之有序与美妙;可如果一直受着欲望的驱使,则只能领悟到道的世俗功用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