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镇语录_家 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家 教 (第5/5页)

了;而孔子与

    佛祖选择的是陪伴与抚慰,尽量延缓病情发展、减轻病人痛苦。这就是区别,其

    实并没有高下之分,老子完成了满分答卷,孔子、佛祖解决了实际问题,这二者

    对于今的我们,都是有大益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到他们的座下,仔细聆听他们

    的教诲。

    最后,需要对老子的生平做一个简要交待,由于历史上介绍老子的文字非常

    少,所以他的生平历来就有诸多疑案,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其思想学,因此,

    我并不准备钻入旧纸堆中花费大量时间,在这里,我只做简要介绍:

    关于老子的姓,目前基本认为其姓李,李唐王朝也是因此封谥其为太上玄元

    皇帝,及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的,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但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

    疑问:孔子、墨子、韩非子、孟子、杨子……,诸子百家时代,莫不是

    以姓氏加上尊称“子”,何故独老子异之?当时有这么一种情况,对长寿之人尊

    为“老”,如着名的彭祖,《论语·述而》中就有这样的记录:“述而不作,信

    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但一般在已影老”的尊称后,就不再后缀“子”字

    继续尊称了,否则,“老子”这个名号肯定属于彭祖,所以肯定不属于这种情况。

    那么,老子是姓“老”吗?不是的,老子应该李姓老氏名耳字聃。

    我简单教大家区分一下“姓氏名字”:姓是母系氏族的遗留物,当时走婚制,

    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中国八大古姓都带“女”字边:姜、姬、姚、嬴、姒、

    妘、妊、妫,就连“姓”这个字,意思就是“人所生也——《文》”。而氏产

    13

    生于父系氏族时代,属于姓的分支,是氏族或部落的特定标记,如轩辕氏,表示

    会制作车轮的部族;有巢氏,表示会在树上搭巢居住的部族等,所以“姓以别

    婚姻,氏以别贵贱”。如果你的氏族弱,最后全都沦为了奴隶,那么你这个部

    族的氏也就消失了,所以,贵族男子才是有氏的。“名”和“字”大家就比较熟

    悉了,比如金庸里的杨过,他因父亲认贼作父,出生时郭靖为他取名,单字

    一个“过”,字“改之”,往往承载了长辈对孩子的一种期许。随着时代的进一

    步发展,古姓不够用了,人们往往以“氏”替代了“姓”,而“氏”也就基本消

    亡了,如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孔子,他其实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孔”

    最初其实就是他的“氏”。所以我认为,老子的“老”字应该是他的“氏”,所

    以当时称他为“老耳”或“老聃”也是可以的。这个,我们不再深究。

    需要大家留意的是:其一,老子曾是周王室的类似今的国家资料档案馆馆

    长,这个职务在当时可不是个闲职,他一般是公认的博学智慧且可靠之人,不仅

    掌握着国家重器(当时的资料档案往往具有正统正朔的意义,象征着王朝的合法

    性和唯一性,类似于后世的传国玉玺等物,同时,他还是王朝的最高机密保管者),

    也是王朝的最高智囊团,随时要为君王解答各类问题,而在君王做出重大决策前,

    也往往会对其提出咨询。

    其二,老子有记录的老师仅一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贤士商容,其事

    迹散见于《史记·殷本纪》、《礼记·乐记》、《荀子·大略》、《六韬》、《高

    士传》等。他是商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周武王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

    辞不受。曾用舌、齿的存亡向老子开示“柔”能长久的道理,老子的“贵柔”之

    道即得自商容。

    其三,老子的为官生涯止于历史上着名的“王子朝奔楚”事件:公元前520

    年周景王死后,王子朝占据王城数年,王子丐(嫡次子,后

    被立为周敬王)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

    王子朝遂携周室全部典籍投奔

    楚国,此事散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六

    年》和《史记》等书郑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王室成员、贵族公侯,也有供职

    于周王室资料档案馆的官吏和学者等,身为馆长,老子应该是随行者之一,而这

    一大批珍贵的文献典籍从此不知所踪……

    14

    其四,孔子分别在其十七、二十六、五十一岁时三次见到老子,并向老子问

    礼,然后,五十五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历时十三、四年,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

    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都是春秋时的蕞尔国,楚

    国算是其中的大国,但孔子居然只到了楚国边境就不再深入了,试想想,如果是

    求官以实现政治抱负,这会是最佳方案吗?!再看一看孔子周游的路线吧,以如

    今的地图标注,其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

    ——周口——上蔡——罗山,然后按原路返回,基本上就是在目前的河南省内不

    断打转。孔子这到底是在干什么?是其五十一岁时老子告诉了他什么吗?!

    以上四点,是老子生平中为数不多值得一提的细节,我们现在不再深究,留

    作线索吧,在后续的讲解中,自会揭开谜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