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导演的快乐就这么简单_334 三大预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34 三大预定 (第3/3页)

iv id='gc2' class='gcontent2'>

    所以三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次怕是要白来了。

    然而等胡清泉说起电影的拍摄形式后。

    三人纷纷大呼:不可能!

    目前一镜到底的,且是60分钟以上的电影其实也不少。

    比如1948年希区柯克的《夺魂索》,2000年的《时间密码》,2002年的《俄罗斯方舟》,2005年的由九个短片组成《九条命》。

    还有2003上映的意大利剧情电影《一刀不剪》,别名《小弟弟的一天》。

    这些一镜到底的电影,质量或高或低,而世界影坛对这种表现语言其实已经不陌生。

    但《1917》也自有他的厉害之处。

    首先他是战争电影,这种电影和“话痨一镜到底”的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难度。

    话痨电影大多都是文戏,一个房间,几个人,噼里啪啦说完,解决了。

    而战争片自然少不了大场面,大场面 人数众多再加上一镜到底,这种难度想想都头皮发麻。

    这也是为什么在数字摄影没有出来的时候,这种大场面的一镜到底几乎没有人拍的原因。

    太难了,也太贵了!

    不仅如此,数字摄影有着胶片摄影没有的剪辑优势。

    另外,随着科技发展,各类后期技术也越发成熟。

    所以在08年以后,数字摄影机以及其余技术开始慢慢普及并大发展后,一镜到底,或者说“伪一镜到底”的电影便多了起来,也涌现了许多猛片,比如2014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项大奖的《鸟人》。

    所以放到现在,当《1917》的拍摄手法被三人知道后,三人纷纷摇头,大呼不可能。

    当然,他们也不是真的觉得不可能拍出来,而是觉得拍出来也不会太好。

    因为胡清泉说了,这次还要结合各类光影艺术,要把艺术性和剧情性结合地完美。

    剧情他们知道,刚刚已经看过剧本了。

    很简单,但这是放在一般电影角度上看的。

    但要完美结合出艺术性?

    镜头语言、配乐、剪辑灯光等呈现出的光影声画艺术效果,在一镜到底的前提下,怎么体现?

    大家都是电影人,知道其中难度的。

    一镜到底的好处是沉浸感极强,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很容易让电影在某个时刻进入枯燥的阶段。

    一般电影都是用别的镜头来补充、转场。

    但对一镜到底电影来说就真得考虑手底下功夫了。

    所以三人越想,头也摇地越快,他们觉得自己来的话,反正这么点时间肯定是找不出什么像样的解决方案的。

    不过三人的兴趣也是越来越高。

    电影嘛,造梦嘛。

    路平安又是个本事人。

    这个梦要是真要能被他造出来,效果也如胡清泉说的那般好,那不用说了,自家肯定不会放过这样一部看似不可能实现的部电影。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只有两个。

    第一是什么时候拍出来。

    第二是往哪家送。

    关于第一点先不说,主要的是第二点。

    实际上目前三家的倾向性已经明显了。

    把路平安看做嫡系的柏林电影节需求很高。

    肯达洛说了,要是《1937》拍出来后效果的确好,那么艺术性有了,题材带来的政治方面的偏好也有了,很是适合柏林电影节。

    明年的柏林电影节的送片截止日,对其他人来说是11月下旬,但对路平安的话可以放到12月底,要是那时候电影还没完成,可以先看片,放到1月都再送片都没事。

    这就是嫡系大导演的优势。

    威尼斯同样很感兴趣,一镜到底代表的就是先锋,要是艺术性能保证,那自然属于专业对口。

    而且马可穆勒也同样给了时间特权,说一般人是5月,路平安的话最晚7月都没事。

    戛纳的话算是三家里面的感兴趣度最低的。

    主要是2002年时候戛纳就给《俄罗斯方舟》这部一镜到底的电影颁过奖,这就有些重复。

    当然《1937》要是拍得好也不是不能拿下大奖,毕竟这电影的下限就很高。

    但时间上就没有什么特权了,除非片子的确好。

    众人聊了好一会儿,直到饭点这才结束。

    然后晚上一起吃饭,夜晚时候胡清泉和路平安坐下来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