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地底下的宝贝 (第2/2页)
“等会儿,你转回去。” 惊鸿一瞥间,张扬好像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什么啊?” “停,就这个……” 张扬看到宝友古董架旁、一个巨型玻璃柜里的古董,直呼好家伙。 这件藏品的学名,应该叫兵马俑吧? 上一个想要偷偷收藏这东西的人,是三十多年前临潼当地的一位村民,最后的下场是吃了一颗花生米。 但是兵马俑这东西,有没有流传在外的呢? 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早在1974年正式发现兵马俑之前,当地人就发现地下埋着泥人像,取名桨瓦盆爷”。 再往上,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当时就有人把兵马俑挖出来,然后把埋兵马俑的坑当作自己的墓地。 从东汉到现在有一千多年,有几件兵马俑流落民间的也很正常。 但应该没人敢拿出来吧?拿出来必被捕! “宝友,你这是在几号坑挖的啊?” 张扬还是不放心的问了一句。 兵马俑一共有三个坑,最多的一号坑有6000多件。 “老师别搞我啊,这是工艺品。”宝友慌张的答道:“弄不好是要吃花生米的玩意儿。” “不会的,现在不一样了。” “这东西的案值也就两千多万,最多判个无期。”张扬安慰道。 宝友倒是没谎,确实是工艺品。 什么时候张扬能鉴定到真的兵马俑,应该就有机会上今日法了。 【也就两千多万?也就无期?】 【主播真不是人啊】 【实话,我第一眼也吓了一跳,仿的很好啊】 “求求了,跳过这个话题吧!” 宝友把镜头对准了装满瓷器的古董架,问张扬:
“我这些藏品,建个博物馆应该够了吧?” “不论真假,单看数量的话,办个型的私人博物馆,应该也差不多了。” 张扬点点头,提醒道: “但你要做好狠狠赔钱的准备。” “为啥?我收门票钱不就行了吗?” “哪来的游客给你收呢?”张扬摊手问道:“博物馆,得有自己的特点,不然谁看呀!” “比如各地的省博、市博,一般收集的都是当地出土的文物,你想了解一个地方古代是什么样的,去这种博物馆准没错……” “我懂老师你的意思了。”宝友才思泉涌,迅速答道:“那我就整个冥间主题的。” “民间?民俗文化吗?”张扬一开始没往奇怪的方向想。 “不,是地底下的那个冥间。”宝友解释道:“我可以把这些明清的瓷器,都找人换成各个朝代的陪葬品啊。” “大家可以来我这里,感受各个朝代的丧葬习俗。” “……你很有想法。” 实事求是的,张扬觉得宝友这个主意,真有点搞头。 联想到刚才那个兵马俑,看得出来,这位宝友对地下出来的东西,是有爱好的。 只要他能坚持这个爱好,何愁大事不成? “我不止有想法,而且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 宝友的语气逐渐兴奋起来: “来,老师,我带你看看我另外的藏品。” 镜头一转,来到了宝友家的另一个房间。 确实是有点臭钱的大户人家,收藏的宝贝都用了两间房。 宝友想给张扬看的,是一件和椅子差不多高的兽形雕塑。 看上面红绿相间的纹饰,应该是唐彩。 雕的是一只长得像龙的怪兽,头顶长角,肩部生有张开的翅膀,直着身子蹲坐在高高的瓷台上。 “兽面”“鹿角”“瓷台”,这些关键词一锁定,这件东西的身份已经呼之欲出了。 唐代的镇墓兽。 【这是变种的石狮子吗?】 【唐彩?那肯定是地下的陪葬品】 【这东西确实很冥间啊】 宝友显然知道这是什么,笑着问张扬: “老师,这东西还行吧?” “刑,绝对刑。” “老师你别玩谐音梗了,这是我从法国拍回来的。” “还有这些,也是。” 宝友转动镜头,旁边的展柜里,有些汉代、南北朝时期的陶俑。 “有点实力啊!”张扬点点头:“你家在哪儿?” “三川市,就在老师家隔壁。” “哦?”张扬突然想到了魏家沟村的石像生,也是在三川剩 那边是对丧葬用品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吗? 真是这样的话,宝友这个博物馆的前景,一下子就明朗起来了。 张扬突然萌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斟酌着道: “宝友,你一个人开博物馆,会很辛苦的,要不要请外援?” “老师你的意思是……我懂了,那太好了!” 宝友听出张扬是想合作,他当然求之不得。 “行,那下播了,咱们再好好聊聊。” 张扬先应承下来,至于最后这个冥间博物馆能不能建起来,还要看宝友的藏品,能不能通过当地文物部门的审查。 下去得和他清楚申建博物馆的流程。 要是藏品里有不干净的,那这位宝友今年估计要在牢里过年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