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意料之中 (第2/2页)
: 这幅画被裁切过。 其实光看画的尺寸也能发现一点端倪。 北宋后期虽然积贫积弱,但做皇帝的,也不至于在一张抹嘴布上作画吧。 再看画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在霓虹的某家博物馆展出过。 很明显是战时被搜刮出境的文物。 当时还是一幅完整的画,画的右侧,写有徽宗标志性的“下一人”。 在座的其他竞拍者,应该有不少人知道这个信息。 但他们没法像张扬这么肯定,东西就是在崇宁元年画的。 宋朝到近代,这么多年,仿徽宗的画作不在少数。 连佳士得都只敢在拍品信息后,标注一个【传】字,不敢标【款】字。 意思是:有序流传过一段时间;没法确定落款的御印是不是徽宗那个。 可张扬很清楚,崇宁元年,那时候徽宗刚继位不久。 除了赵佶本人,哪个不怕死的,敢在自己的画上,写“下一人”这四个字啊? 宋朝皇帝的皇城司可不是吃素的。 是谁、以什么样的心态,裁切了这幅画,现在不得而知。 可能涉及到,它为什么会从博物馆流落到拍卖会。 但现在,尽管失去了写有瘦金体落款的那部分,这半幅宋徽宗的真迹,一千万以下,张扬都觉得值。 至于为什么拖到最后才出价,完全是因为他懒得一次次举手。
你们先争,我来一锤定音。 …… “一百八十万五千,还有人出价吗?” 拍卖席上的沈洋玲问这话时,直勾勾的看向张扬。 电话委托那边的大佬不死心,又加了一口价。 张扬毫不犹豫,直接举牌,190万。 还在五千? 哥们儿没弄清楚状况吧? 懂不懂什么桨势在必得”啊! “190万,现场有人出价190万。” “还有比190万更高的吗?” 张扬这不讲武德的加价方式,一股王霸之气扑面而来。 成功的让最后那个电话委托的竞拍者犹豫了。 犹豫就会败北。 “咚”的一声,木锤落下。 这幅被裁切过的《幽花禽》,以190万的价格,成交! 张扬背过手,偷偷伸了个懒腰。 爽,花钱的感觉好爽。 现在他很期待,明下午,自己卖翡翠挣钱的时候,能不能更爽一点…… 紧跟着徽宗画作上拍的,是宋朝赵姓族人最后的荣光,赵孟頫,他的两件行书珍品。 一件是赵孟頫写给亲友的信件,整封信一共86个字,拍出了187万的高价。 超过两万一个字,已经很便宜了。 另一件是赵孟頫正儿八经的作品,临摹的《兰亭序》,一共四页。 张扬上网搜了一下,《兰亭序》一共有324个字。 要是按两万一个字算,这四页,起码也要六百五十万吧。 奇怪的是,起拍价15万,现场的竞拍者们,竟然一直是五千、五千的往上加。 要这么一点一点的加到六百万,估计要等到黑了。 张扬下意识的想加速。 他先看了一下拍品的高清照片和视频,直到物品信息缓缓浮现…… “仿品?!” 看着「生产时间」一栏里“1906年”的字样,虽然在意料之中,但张扬依然有点不理解。 东西是仿品没问题,拍卖行本来就不保真。 但这件《兰亭序》,除了四页正文外,还有后世人写的题跋。 最早的题跋是一个叫范允临的明朝人写的,之后还有清早期的陆嘉淑等人,这些都是有名气的书画家。 除非题跋是真的,但并不是写给件《兰亭序》。 张扬越想越觉得合理。 写题跋的人,人家看的是拍卖出上千万价格的真品。 谁能想到,题跋和真品意外分开后,竟然和某件晚清的仿品在一起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