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爹,你咋没死啊?!_第241章 香积寺之战!李亨:怎么这么多大砍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1章 香积寺之战!李亨:怎么这么多大砍刀! (第2/3页)

间加速,在季伯鹰这一众之人的感受下,仅是过了八分钟。

    残阳垂暮,这战场终于是接近了尾声。

    香积寺一战,唐军纯粹是依靠人数优势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双方战损达八成,阵亡十数万人,活着的无一不挂彩。

    安庆绪的叛军在几乎全军覆没后,率领数万残部仓皇东撤。

    但唐军同样是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香积寺一战之后,帝国当下最为精锐的安西军、北庭军几乎是伤亡殆尽。

    “这等纯粹以将士性命堆填出来的胜利,代价太大。”

    李二深吸一口气,望着下方尸横遍野的战场,眼中有着痛惜之色。

    他自从出道以来,这一生都在领军打仗,常年混迹于军队行伍之间,李二对士卒有着不同于其他帝王的爱惜之情,看到近二十万唐军殒命于此,心境如刀割血流。

    李治小野鸡、武曌,以及李隆基,望着下方战场,同样也都是紧皱着眉头。

    他们都明白一点。

    经历过如此大的内战消耗之后,大唐的综合军力必然将会有质的下滑,或许,将再无可能恢复旧日天可汗之盛世荣光。

    而老朱这一帮大明天子储君,看着下方血流成河之景,再回想起那八分钟所见的惨烈厮杀,则是都倒吸一口凉气。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为何唐军得以无敌于天下。”

    “若我大明之军遇上唐军,恐也无胜之机。”

    老朱棣深吸一口气,长叹开口。

    能让在武功上素来骄傲的永乐大帝说出这样的话,可见确实被唐军的悍不畏死给震撼到了。

    读史千遍,不如亲眼所见一次。

    老话说得好,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这帮唐军,全然就是一帮不要命的玩意,打内战都能这么狠,这要是打对外战争,不得把对方祖坟掘了才罢休,难怪唐初之时,天下无国敢与大唐叫板。

    其他大明子孙,诸如武宗朱厚照这几个尚武天子,一个个都是沉凝着眉头,皆是点了点头。

    显然,他们都是很认可老朱棣方才所说的这番话。

    而老朱棣所说的,也确实无错。

    纵观历代所有王朝,从商周到元明,真正能够做到无敌于天下的,只有唐军。

    唐初之际,大唐圣人威震四海八方,大唐周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与大唐争锋,就连草原上的那些游牧民族都不敢sao扰大唐边境,一个个只能跪着俯首称臣,高呼天可汗。

    季伯鹰瞥了眼这身后这帮人,眸光掠起,稍加思索,脑海中掠过一些相关香积寺之战的信息。

    关于这香积寺之战。

    会打的这么惨烈的原因有很多。

    但最为主要的,还是肃宗李亨急于收回长安,急于稳定自己屁股下的帝位。

    自北上灵武登基称帝之后,在李亨的面前摆放着两种平叛策略。

    第一种,被称为布衣宰相李泌所提之彭原对策。

    李泌所提之策,大意就是让肃宗暂且不管长安、洛阳两京,不急着恢复京师,而是转而让郭子仪率军入平河东,李光弼守太原、进大同,皇帝李亨则是亲镇凤翔,三路军对叛军进行来回拉扯,就像遛狗一样来回遛,俗称打游击,待到叛军疲乏松弛之际,诸军同出,一举覆灭叛贼老巢范阳。

    第二种,这是李亨自己拟定的策略,收拢当下一切能收拢的兵力,不顾一切,收归长安。

    如果采用李泌所提的第一种策略,一旦策略全面成功,将彻底平复大唐藩镇之乱,大唐往后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也将大概率不会发生。

    但是,第一种策略对肃宗李亨来说,时间耗费太长,期间充满了难以预料的变数。

    他本就是乱世登基的天子,于灵武自立称帝。

    虽然后面得到了来自于蜀地太上皇送来玉玺的认可,但这会身处蜀地的太上皇依旧是在发号施令,比如遵从太上皇之命,节制江南诸道的江陵大都督永王李璘就不听自己号令。

    只要自己一出现什么问题,太上皇立马可以站出来废了他。

    并且按照李泌对这个战略的落地预估,这个战略完成需要持续两年之久。

    问题是,这两年的军费,从哪里来。

    李亨灵武称帝之后,首先是看了一下自己的腰包,简直比自个的脸还干净。

    再纵望一圈天下,想着搞点钱来办事,可是这不看不知道,一看顿时心头拔凉。

    随着长安和洛阳的两京失守,肃宗彻底失去了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收税的可能,至于河北地区,那是安胖子的固有地盘,想从河北收税已然是做梦,而丰饶的川蜀地区的税收,被他的亲爹太上皇给百分百截留了,毕竟太上皇在蜀地还要潇洒的。

    再看山西这片地区,这一片当下正处于唐燕两军交战的前线,百姓到处跑路求生活,自然也是无法正常征税。

    想破了脑袋,盘了一圈下来之后,李亨发现唯一稳定的税收来源,就只有暂时还没有被战争波及的江淮地区。

    但由于两京失守,漕运被断,江淮的粮食也没法运,只能从江淮收布帛丝绢这类玩意充当军费,但数额也极其有限,最多只能用半年。

    后来也证明,江淮的这些税收的确只撑住了半年。

    想靠江淮这点军费来支撑两年,李亨蹲下来洗了把脸,觉得自己还是做梦比较现实。

    然而。

    做个大胆的假设。

    就算李亨真的能弄到充足的军费支撑两年。

    可当下大唐实力最强的范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这五大节度使,其中范阳、河东已经成了叛军,河西和陇右的主力基本都已经跟着哥舒翰报销在了潼关,唯独郭子仪的朔方军主力犹存。

    而且根据西北军后勤的发放方式,素来是以「民产、商运、官府收,河东运,朔方转,朔方支,河西陇右诸军收,朝廷全程监控」的完整链条体系。

    但是现在,河东叛了、陇右废了,朝廷都成流亡朝廷了,根本做不到监管,原本的一整套科学链条已经碎了。

    这就等于是形成了「朔方收,朔方运,朔方转,朔方支,没人监管」的后勤管理模式,在李亨流亡政府这段期间,军费后勤就是用的这个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河东和陇右各部的后勤都得高度依赖朔方,毕竟人家手里握着你的粮草军饷,你敢不听招呼,我就敢扣你军粮。

    几个月时间还好,如果这种情况时间拉长,朔方军又会不会兵变自立?郭子仪又会不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