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4章 一把割韭菜的刀!陛下驾崩了!(二合一!) (第2/4页)
间内投入民间的白银,最后只有不足四成流通。” “这意味着,其他六成白银,全部都是被百姓储藏了起来。” 四成。 这个流通消费比例,实在是太低了。 季伯鹰眉头紧皱,越是靠后的时空,越是民生不景气的朝代,越是战事不断地年月,对白银的储藏就越发严重。 比如崇祯时空,倘若有大量白银涌入,恐怕百姓将会疯抢囤银,最终流通在市场上的银子,怕是一成比例都达不到。 “兄长,百姓若是不用银子,那投入白银又有何用?” “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够让百姓用出手中的白银?” 老朱沉了沉气,凝声问道,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 “嗯。” 季伯鹰看了眼老朱,又扫了眼座位上的这帮天子储君。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国家实际上就是一台机器。” “不论是先秦刀币,秦汉铜钱,还是隋唐通宝,宋明银金,货币的本质价值,都是作为国家这台机器运转起来的动力。” “输入货币,国家运转。” “而如果一味输入,机器没有任何产出,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那国家这台机器,最终将超负荷运载,彻底报废。” 接着。 季伯鹰继续看向武宗朱厚照。 这小子的经济头脑,显然比其他人要强上一些,转的更快一些,难怪能掌握五门外语。 “你来告诉我,民间百姓最在意的是什么。” 武宗朱厚照一愣,撑着下巴,稍微思索片刻,随即开口道。 “有地种,有饭吃,有房住。” 这,就是中国人最为朴实的需求。 有一块地种,有一口饭吃,有一间房子住,任你压榨牛马,都不会有分毫怨言。 话音落。 季伯鹰,笑了。 “很好,说到了点子上。” “坐下吧。” 给了武宗朱厚照一个赞赏的目光,武宗朱厚照笑嘻嘻的坐了下去,环顾左右,心中得意油然而生。 “仙师,究竟是什么点子?” 老朱棣眉头始终都是皱着,他没有理解,刚才所说的到了点子上,究竟是到了哪个点,他怎么感觉自己没有听懂。 难道自己上年纪了?比不上年轻人了?为什么没有听懂? 季伯鹰没有立刻给出解释。 而是一个折身,微挪几步,来到这宣纸面板之畔。 抬手拿起这宣纸畔笔架上已经蘸好墨的斗笔,大笔一挥,在这宣纸之上,留下了三个字。 「房地产」 一众天子储君,在看见这三个字的刹那,都是一愣,他们从未听过这个新鲜名词。 房地产,这是什么玩意?! “在华夏这片土地的百姓,心中都坚定着一个理想:有房子的人才有安身立命的根基。” “当然,在大力发展房地产之前,我们势必还要同时进行另一件事,这一件事才是前提。” 言罢。 季伯鹰手中斗笔又是再动。 宣纸之上,只见在这「房地产」三个字之后,季伯鹰又是写下了「城市化」三个字。 “所谓城市化,就是将乡野小民迁入各个城池中居住。” “因为随着海外生产力的涌入,随着天工院的化肥等促进农作物产量的肥料出现,大明本土的大量生产资料将会得到大批量的解放,这些原本的乡野小民,将会快速富裕。” “人,一旦富裕,就必然会想着改善生活,想着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而改善生活的第一个想法,那就是进城。”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大规模城市化来临之前,提前建设好相应的制度,让这些人进城之后,能够有花银子的地方。” “比如,买房子。” “而要有这么房子被买,那就需要扩大城池规模,甚至是新建城池,同时大批量的建造房子。” “这些建造都需要人手劳动力,都能促进本土的白银流通,一举多得。” “所以,你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投入白银,而是先缓慢投入,同时扩大城市规模,提供大批劳动力,解放农作生产力之后,将乡野小民引入城中,让他们产生在城中安家的念头,等国家生产力跟上,再慢慢继续投入白银,形成良性循环。” 课,讲到这里,就算季伯鹰没有详细去解释每一个点,这些天子储君大致也都是听懂了。 他们都明白,仙师口中的房地产,实际上就是一个工具,促进白银流通,促进生产力的提升。 其实在明朝,一直都是有房地产这个行业。 并且不仅是明朝,宋朝也有。 「牙行」,这一行就是专门从事房产经纪的职业,其性质上类似于后世的房产中介。 但是,这些都没有一个官方制度化的规模设定,也没有被官方作为重要行业来对待。 “仙师,我有个问题。” 素来很少在课堂上提问的景泰帝,此刻若有开悟,但是眼中又是带着不解疑惑。 “百姓为什么一定要买房子呢?如果他们不买,我们又要怎么做?总不至于强迫他们去买?” 闻言。 季伯鹰微微一笑。 “这一点,不必担心。” “随着本土百姓的富裕,房产交易之下,房价必定会不断上涨,房子除却居住之外,会逐渐具备金融属性,也就是不动产。” “再退一步,倘若是百姓真的就不愿意买房,还有另外一个方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