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爹,你咋没死啊?!_第104章 张居正:你们这样礼貌吗?(6K求追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4章 张居正:你们这样礼貌吗?(6K求追订!) (第3/4页)

习的例子。”

    “记住,一定要趁自己在位之时,尽早培养自己的储君。”

    “主动为储君培养班底,主动给储君放权,主动给储君树立威望,主动给储君下场实习的机会,确认储君拥有独立行使君权的能力。”

    言语至此,停下。

    洪熙大胖愣了愣。

    “然后呢?”

    “然后,你们就可以放心的去死了。”

    老朱亲手培养的阿标,除了英年早逝这一点之外,从培养储君这个角度去看,完全可以用‘完美’两个字来形容。

    哪怕是历史上的朱标薨逝之后,朱元璋对朱允炆的短期培养,也是可以用优秀来评价。

    当然,这个优秀不是说的朱允炆本身,而是指老朱的做法,一系列措施之下,全方位保证了朱允炆能够顺利接掌君权,稳坐皇位。

    洪武一朝的君权继承,可以说很完美。

    至于朱允炆丢了皇位这件事,纯属是他自己智障。

    而永乐一朝的情况,亦是如此。

    朱棣对朱高炽的刻意培养,不需多言。

    从靖难成功之后,朱高炽就在朱棣的授意下开始接触朝政。

    除却那些靖难勋贵之外,整个永乐朝臣几乎都是太子党,朱高炽在群臣中的威望,甚至就算是比起永乐帝都不遑多让。

    这,都是朱棣的允许,若是换了个其他忌惮储君的皇帝,心狠的早就把太子给咔擦了。

    而且朱棣在培养朱高炽的同时,连带着太孙朱瞻基,也一起培养了。

    这样的做法,就是直接保证了朱棣驾崩之后的两代帝王君权的平稳继承,不受任何臣属干扰。

    至于第三代,实在是寿命所限,不然以朱棣的脾气,说不定就得出个皇太重孙,得永乐帝亲自教导,朱祁镇或许也就不会那么废。

    可是到了朱瞻基这里,一切就开始逐渐变了。

    朱瞻基以三杨托孤,开启了文臣时代,直接让文臣势力在正统年间疯狂崛起,再加上土木堡之变导致的勋贵集团崩塌,文臣集团在朝堂上再无对手。

    并且从朱瞻基开始,后世之君的各种托孤大臣就开始兴起了,都快成了皇帝驾崩前的常规cao作,仿佛不托个孤就没脸下去见祖宗一样。

    每托孤一次,就得出个把权臣,文臣势力就得集体往上攀一个阶梯。

    而且对于接班人的培养,后世帝王也是越来越敷衍,或者说是刻意不去培养。

    比如堡宗对朱见深的培养,几乎是零,毕竟朱祁镇自己那两把刷子都搞不定。

    而朱见深对朱佑樘更几乎是放养,差点还把朱佑樘给废了,朱佑樘仁兄从小到大连活着都很艰难,更别说像朱标和朱高炽朱瞻基那样提前接触权柄,过一把实习天子的瘾。

    他要是敢动这种念头,估计第二天就得搬出东宫去诏狱里打地铺。

    往下,朱佑樘对朱厚照,那就更不用说了。

    唯一的独子,宠上天。

    至于朱厚照,他压根没有接班人的烦恼。

    哪怕是鬼才嘉靖神仙,也不知道某一天脑子里抽什么风,竟然相信了二龙不可见的鬼话。

    从那天之后,至死都没有再见自己儿子一面,从没体验过父爱的隆庆小可怜,连太子的名号都没有,最后还是以裕王之位登的基,更别说得到什么实习机会。

    再往后,也没有几个正常的。

    “兄长所言,甚是有理。”

    “咱要把这条写入祖制之中!”

    老朱凝重的点了点头。

    “当然,以上说的是最顺利的情况,那就是儿子够多,时间允许。”

    “除此外,还有两种可能的情况发生。”

    “第一,君王早崩,储君年幼。”

    “第二,无子。”

    季伯鹰的这两句话出口,就差直接点朱瞻基和朱厚照的名字了。

    当然,景泰帝朱祁钰也在很认真听,因为他也没儿子了。

    不过他现在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季伯鹰已经为他择定了接班人,那就是侄子朱见深。

    对于这一点,他反正儿子都死光了,并无太大意见。

    “在解答之前,你们要记住一点。”

    “君权的平稳传承,让大明这艘船平稳行驶下去,才是最终的关键目的。”

    “故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定要做出一些退让和牺牲,甚至是你们自己的社稷。”

    季伯鹰扫过众人,尤其是看向朱瞻基和朱厚照。

    “你们首先要考虑大明,再考虑自身。”

    “这一点,很难做到。”

    “我素来是不提倡定祖制,但是在这件事上,必须以祖制而定。”

    季伯鹰目光定在老朱身上。

    “以祖制而定:为储君者,必须年满十四,不满十四者,不可继承君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