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徐达让叶大人名震朝野,朱元璋的临时工生涯! (第2/2页)
得按太子殿下的逐客令行事。 胡惟庸走后,朱标这才召见了风尘仆仆的锦衣卫信使。 东宫书房之内, 这名锦衣卫信使,真就是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跑了过来,为的就是早日把信件亲手交到太子殿下的手里。 而太监之前对朱标说的那句悄悄话,就是他让太监传的话‘陛下亲笔急信,必亲手交与殿下,不得有第三人在场’。 也就在太监懂事的从外面关门之时,锦衣卫信使这才从怀里拿出信件道:“殿下,这是陛下亲笔信。” 朱标接过信件之后,还是没有立即打开,只是立马问道:“陛下何时回来?” “陛下和毛将军他们押运着十大车的货物,最起码也要一个月才能回来。” 朱标点了点头之后,就让他下去休息了。 也就在这名锦衣卫信使离开之后,朱标这才打开了朱元璋写给他的亲笔信。 信件内容:“标儿,” “雁门知县叶青提议,你徐叔带领大军不直接支援雁门,从开平卫出关,以达到绕后包抄,聚歼敌军于城下的目的。” “爹以为此计可行,如果运去好了,还能追到和林去,找回传国玉玺!” “爹也有信送给你徐叔,你徐叔一定会在次日早朝谏言,不论朝中大臣如何,你一定要配合你徐叔,让此提议,成为此次北伐的战略国策!” “.” 朱标看到这里,立马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很显然,他爹以郭老爷的身份和雁门县知县叶青相处得不错,都已经聊到战略国策上了。 传国玉玺四个字的分量,在朱元璋这里很大,在朱标这里也很大。
朱标走到烛台面前,烧掉信件之后,就走出书房,看向雁门县的方向,眼里尽是期盼之色。 他也想尽快认识一下这位,得到他母后高度评价,被他母后保到现在的叶大人。 他很想知道,一个想要鲸吞敌人三十万大军,还敢‘贪’传国玉玺的巨贪,到底长什么样子。 也就在此刻, 已经送完军情急奏的信使,又敲开了魏国公府的门,并亲手把‘郭瑞’的亲笔信,交到了徐达的手里。 这名信使是叶青的人,他来送信的体验的就是,郭瑞二字在魏国公府非常的好使。 他只是半信半疑的说了一句‘郭瑞郭老爷有信,要亲手交到魏国公的手里’,魏国公府的人,就直接把他带到了魏国公徐达的面前。 信使离开之后,徐达这才打开了信件。 信件内容:“魏国公在上,” “雁门知县叶青叶大人知草民与魏国公相识,便托草民书信一封,献上北伐战策,以下诸言,皆为叶大人口述,草民书写。” “.” “若魏国公认为此策可行,只当是自己想出来的便可,切莫提及‘叶青’二字!” 这封由叶青口述,由‘郭瑞’郭老爷代笔的信,比起朱元璋给朱标的信,就要长得多了。 因为给朱标的信是老子命令儿子,只要让儿子明白是怎么个事情就行。 但这封信却实际上是叶青这个区区七品知县,越级给早已名满天下的魏国公徐达提议献策的信,不讲明白因为所以是不行的。 其实主要还是叶青并不知道郭瑞就是朱元璋,所以直接把这封提议献策的信,写成了‘论文’。 只有讲明白利弊关系,才能够说服徐达! 但也因此,这封信直接就让‘雁门知县叶青’六个字,烙印在了徐达的心里。 徐达走到门外,背着手看向雁门县的方向,眼里也尽是期待之色。 “叶青?” “听说只有二十三岁,还是大明首届科考的举人倒数第一名?” “如此平庸的科考成绩,却能让我皇帝老哥,对提拔你的考官和吏部官员先罚后奖?” “不仅如此,现在还能让我皇帝老哥,帮你写信给我,推荐你的战略战策?” “确实是好战策,也确实胃口大!” “如果真如你所说,吞了他三十万大军,还找到了传国玉玺,你将立下不世奇功!” 想到这里,徐达也觉得叶青有点小看他了,他徐达可不是贪图别人功劳的人。 再者说了,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真的没必要再贪什么功劳,他明天早朝一定会让‘叶青’二字,响彻朝野上下! 其实徐达这么做也有自己的原因! 前不久才破获的濠州大案,就是他叶青的功劳,太子朱标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表扬过叶青。 可也正因如此,他叶青直接就变成了淮西勋贵的公敌。 所以,他想让这个不世奇功,成为这么一个不惧权贵的好官的‘免死铁卷’! 第二天一早, 由太子朱标主持的朝议,在奉天殿开始。 胡惟庸第一个站出来,奏报了雁门县的军情急奏。 紧接着,徐达也抱着玉笏站了出来。 “臣徐达,有本要奏!”. 求看官大大们追订支持,求推荐票、求月票,谢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