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呕心沥血之作 (第2/2页)
在翘首以盼,每当看到一辆过路的马车,都忍不住神情紧张的看去。 而看到没有一辆马车是他们要等的,脸上失落之情,难以掩饰。 “为何廷尉大人还未归来?” “可不是!这都快到亥时,廷尉李斯大人都还未回府。” 一名名男子互相议论道。 而这三十余名男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皆无官职、爵位,都是一身粗布衣,手里拿着一卷竹简。 若是此刻白衍在这里,仔细观察这些人,就能在这三十余人之中,发现一名中年男子,赫然是他大伯。 不过比起在齐国时的一脸傲气,此刻大伯不仅神情憔悴,就连身上的衣物,都已经破破旧旧,一些破了的洞,比白衍的旧布衣都还要大。 原来昔日大伯在离开齐国临淄之后,一路上路过各种城邑,皆是好菜好rou的吃着。 每逢路过旧友故居之城,都会上门拜访一番,若是旧友在家,那定是酒楼醉谈半宿,兴致上来,还会多住两三日。 这也导致大伯在离开齐国的时候,万钱所剩不过小半之数。 当时大伯看着仅剩不多的钱财,也曾想过都没钱了,要不要很干脆回去。 但后面还是不敢,毕竟就这般回去,根本与父亲母亲解释不过去。 于是大伯硬着头皮,继续前往赶路前往秦国。 这一路上。
大伯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难,刚开始还可以硬气,不屑素羹野膳。 但到后面,尚未抵达秦国,钱就没了,此时想回去也已经没有钱财,便只能一路乞讨继续走。 等好不容易来到秦国,来到咸阳。 却没想到来到廷尉府邸,根本进不去,没人会相信大伯说的话,询问信物,大伯也拿不出来。 最后还是整整等了一天,方才见到昔日曾‘有数面之缘’的李斯。 正当大伯以为终于等到出头之日时,谁曾想,李斯年事已高,连大伯在内,很多事情都已经忘记。 任凭大伯如何提醒,李斯始终没有记起。 还好后面,李斯听到大伯是稷下学子,故而送给予大伯万钱。 大伯本以为,就算李斯不记得他,但稷下学子的身份,也足够。 却不曾想,李斯给钱之后,下一句话,就把大伯投靠的目的彻底封死。 “吕相、长信侯之后,门客之祸,心有余焉,斯乃廷尉,更是不可。” 大伯听到,心里哇凉哇凉的。 正当绝望之时,大伯考虑着,要不要拿着万钱回齐,却无意中发现,李斯虽然不养门客,但却会收很多贫士之谏言。 这无疑又再次给大伯燃起希望。 于是大伯拿着万钱,留在咸阳,谋划着等待机会,一举成名。 通过李斯,进而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 等了许久,终于等到秦国伐韩的消息,于是大伯兴奋得连夜撰写‘伐韩不如伐楚之论’,注重强调赵有李牧,非一时之功,韩则囊中之物,板上鱼rou,得知利小,反噬其威,不如伐楚,得胜以摄天下诸国,以显秦国雄威。 一卷竹简,改了又改,看了又看,大伯感觉李斯若是看到这卷竹简,定会若获至宝,如识大贤。 第二日,天还未亮,大伯便把竹简送到廷尉府,看着府邸下人讲连夜撰写的竹简与他人竹简一起带入府内。 然后...... 至今,都没有消息。 府邸外。 大伯在三十余名贫士之中,那憔悴的眼神之中,时不时踮起脚尖,满是着急的看着远处。 听说这几日,秦王嬴政就会派遣使臣,前往新郑,劝降韩王。 上一次府邸定是府邸下人,不小心遗失他的竹简。 此次手中的竹简,是他连夜呕心沥血之作。 他无论如何,都要亲手将竹简,奉与李斯,让李斯见识一下他的才学。 只要李斯看到他的劝降之策,定会识得他一身才学,定会登门拜访,请教于他,甚至向秦王嬴政引荐他,也未尝不可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