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2章: (第1/2页)
穿衣洗漱后,来到餐厅,朱塬一边吃饭,一边让写意取来了昨天就送到的两本账册。 先翻开了第一本。 致用斋相关。 致用斋是年初的三月初三开业,朱塬当时不在金陵,却也记得清楚,只是第一天,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进账折合就高达1.6万两白银。 老朱当时都惊了。 而且,因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老朱还帮了一把,将炭笔的销售权也给了致用斋,只是不许卖太高的价格。 再然后,这大半年,致用斋在主营钢笔和炭笔的同时,不仅满满地增加了其他一些品类,文房四宝相关,还有《大明月刊》种种,而且,还已经将生意扩张到了大明其他地方。 另一方面,虽然这年代没什么专利保护之类,各个地方已经出现了各种钢笔的复制品,但,因为谁都知道‘致用斋’的背景,自家这份生意,总体依旧红火。 再就是总账。 按照手边账簿的统计,从三月到腊月,大概十个月时间,致用斋的各种相关生意,总营收就达到37.6万两白银,这年代,对于一份文具生意而言,绝对是奇迹。 更奇迹的,还是利润。 除去了工匠开支、税务开支、材料开支等等相关支出,这部分,总体只消耗了6.5万两。于是,致用斋这短短不到一年时间,甚至不到十个月时间,总体的净利润,高达31.1万两。 净利润率82.7%。 放在几百年后,别说净利,毛利能够超过80%的行当,都少之又少。因为,只是税费一项,就不可能给人留下净利超过80%的空档。 问题在于,这年代,商税的比例只是三十税一。 朱塬当然也知道,这三十税一,只是表面,真实行商的时候,各种名目的摊派,足够让人欲仙欲死,这一点,古今中外,其实都是一样。 因为人性。 然而,因为朱塬的缘故,再加上致用斋的销售大部分都在京城一地,哪怕是批发给外地商人,这边银货两讫之后,你怎么运到地方,期间要经历多少关厘住过,就不是上善居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结果就是,上善居是真正享受到了朝廷三十税一的轻徭薄赋政策。甚至,如果朱塬再黑心一点,什么三十税一的,都不用交。 咱可是宗室啊! 就像曾经洪武末年的驸马欧阳伦相关,家奴私贩茶叶要过关,税吏想要收税,直接暴打一顿! 敢收公主家的税,你要上天啊? 这只是揭出来的。 没揭出来的,难道,公主家,是第一次这么做吗? 难道,其他皇室宗亲就没有这么做吗? 甚至还有诸多开国勋贵,汤和要养两百多姬妾,1500石的年俸够干什么,不也得有些额外进项? 因此,朱塬如果想,自家这份生意,净利润率还能再提高好几个点。 只可惜,朱塬明白,这不是长久之道。 就说一个,老朱对宗室太好了,享福了两百多年,结果,明朝末年,宗室遭遇各路义军和入关清军反复的屠戮,这何尝不是某种因果循环? 宗室没有逃过,那些同样不怎么交税的勋贵士绅就逃过了吗? 明初的江南税桉,一次就是一万多人。 因果轮回。 谁也逃不掉。 因此,看到账册上自家关于税务的支出只有一万两出头,即使是最大受益者,朱塬还是第一个感觉不妥。 不能这样。 而且,朱塬也不是后世那些明面上登报喊着‘向我征税’实际上各种变着法避税的西方资本家,他很清楚,真的不能这样。 涉及‘分配’。 若是分配严重失衡,即使生产力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