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9章:第一个三年计划 (第4/4页)
/br> 关于‘办学’的事情,提前已经有过诸多商议,不仅如此,历朝历代,也有相应的参考可以借鉴。 问题是‘编书’。 小学四年,中学四年,大学四年,每一年都要有相应的课本,而且,这一次,肯定不会是只限于儒家的科本。 传承千年的诸多中华文化典籍,无论是道家还是法家,等等等等,都可以涉及一些。 而且,这还只是文科。 理科方面,虽然在老朱看来,朱塬给出的诸多学问都不适合太广泛传播,但,不早早地培养学子们的兴趣,也肯定是不行的。 至少,数学一项,就是必修。 其他,物理化学生物之类,也是要有初步了解的。 大致分类之后,再说具体的课程。 朱塬打算参照曾经,语文、数学、英……啐,这次没有,再加上,理化生和政史地,以及,体育和音乐之类,相对休闲的内容,也是要有的。 嗯。 还有美术。 这个当然不会忘记。 照相机发明出来之前,想要让一个人见识一下千里之外的山河风光,绘画是最直观的。 更何况还有测绘、制图等方面的实际而广泛的应用。 至于…… 超脱于课本之上,当然也要有各种考量。 比如,培养国家意识。 传统上,对于这片土地上能够传承数百年的大家族来说,家,肯定是大于国的。而对于普通百姓,更是没有太强烈的国家观念。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并不是只有桃花源里才会发生的事情。 大伙不过都是活着。 现在是哪一朝了,皇帝是谁……其实没那么重要。 这一点,就像后来人经常调侃的孔家。 墙头草? 可…… 若真是如此,历朝历代,为何还会有那么多读书人尊孔崇儒? 说白了,不同的时代,骨子里的某些观念,是不同的。 几百年后,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国家的优先级是最高的,因此就类推下去,觉得古代的时候,每次改朝换代,孔家就转向称臣……挺不仗义的。 然而,现在这时代,实际上,对于儒家来说,改朝换代是正常的,儒家,乃至天下,还有诸多氏族,反而都把自己放在了国家的概念之上。 皇帝可以换,儒家不换。 至于称臣这件事,仔细读史就会发现,每次改朝换代,孔家其实并没有后来人想像的那么积极,反而是新朝的朝廷,属于比较积极的一番,各种威逼利诱。 哪怕是元朝,明明压制儒家,也要再次主动拔高孔子的地位,进一步将孔子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宋朝时,孔子只是‘至圣文宣王’。 某种程度上,这就像西方的教廷与国家的关系,西方国王想要登基,就需要教廷进行加冕。 中国这片土地上,改朝换代了,你想要确认自己的正统,就需要获得儒家的认可,孔氏……就是儒家的标志。 人家存在了几千年,相比流水的朝廷,潜意识里是认为自己高高在上的,至于称臣,这不是你对我的认可,而是我儒家对你的认可。 毕竟再过几百年,你没了,我大概率还在。 就是这么简单。 朱塬想要开创一个千年未有之盛世,传统的某些观念是需要改变的。 首先要将‘国’排到‘家’的前面。 其实,很多读书人,内心里已经是如此排序的。 问题在于,他们心中的‘国’,可不是某个朝廷,而是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是这天下! 这也是为何,后来的顾炎武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不同概念。 普通的改朝换代,只是‘亡国’。 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在顾炎武看来,就是‘亡天下’。 当然,事实证明,顾炎武太悲观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足够强大,再一次成功地完成了同化。 华夏,依旧在。 朱塬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虽然夸口‘送五百年国祚’,又说要‘开创千年未有之盛世’,但,自己在这里,匆匆不过几十年。 千百年之后的事情,谁又知道? 曾经老朱自认为已经安排好了能安排的一切,但,自己才刚刚去世一年,儿子和孙子还不是就打了起来。如果不是老朱留下的底子足够厚,叔侄两个闹腾几年,很难说是不是就把大明给折腾没了。 朱塬这次的解决方案,是多留下一些可能性。 另外的大秦、大楚、大晋或大燕…… 另一方面,即使内心里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该做的事情,终究还是要做。就像人生最终毫无意义,但,太多太多的人,还是在努力地活着。 总是要做的。 会议室内,对于最后一项,特别是教材的编写,虽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家也有各家的想法,眼下,却没有人反对。 终究是好事。 事情于是很快定下。 六大项目全部过了一遍,时间也临近了中午,确认众人没有了其他异议,老朱便拍板,还是下期的《大明月刊》,昭告天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