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9章:第一个三年计划 (第2/4页)
朱塬道:“这件事也不会变,而且,肯定是士卒优先。不过,对于普通的屯兵和屯民,我相信以大明之广袤,将来也会有田地分给他们。要知道,不说其他偏远地区,只是金陵周边,其实就有着诸多丘陵地带,在我看来,完全可以开垦成土地。” 朱塬这话一出,一时间没人搭话。 老朱便配合道:“塬儿,你说说,为何?” “苛政猛于虎也,”朱塬这次没有委婉,很直白一句,不等众人开口反驳,就说道:“大家都不用否认,而且,事情也不是从现在开始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问题。在我看来,咱大明的耕地潜力,完全可以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翻好几倍,可……为什么那么多明明可以开垦的土地,都没有人愿意耕种呢?因为,一旦耕种,各种税赋就纷至沓来,百姓不堪负担之下,宁愿弃耕去做佃户长工,也不愿成为自耕农。” 朱塬没办法说的是,这件事,在明朝尤为严重。 具体的数字朱塬记不太清,但他知道,大明开国,在洪武一朝,耕地面积就达到了一个相对的巅峰状态,同时,记档入籍的百姓,规模也颇为可观。 然后,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明朝往后发展,国家越来越稳定,经济越来越成长,但,无论是土地,还是人口,都出现了诡异的减少状态,而且是相当大幅度的减少。 大概数据,是从洪武朝的8亿亩巅峰级别,掉到后来直接减半的4亿亩。 人口也是一样。 土地又不会蒸发,又没有大规模的战乱,那么,为什么减少呢? 答案…… 稍微了解明朝历史的,基本知晓。 不过,其中也肯定有一项:弃耕! 因为赋税和徭役太重了,百姓不堪忍受之下,宁愿给大户为奴为婢,也不愿意做自由人。为奴为婢了,或者,干脆就成了黑户逃户,大明朝廷登记的人口数量自然急剧减少。 朱塬对此的总结。 明朝,经济发展可谓封建时代的巅峰,就说钢铁产量,9000万斤的级别,远超宋时的2000万斤,甚至比后来……鸦片战争前没有受到工业时代影响的清朝,还要高一倍。然而,封建时代的各种弊端,明朝也一个不缺。 因为经济思维终究还是被困在农业时代。 至于其他,被后来一些人习惯性批判的思想啊制度啊之类……就说一个,几百年后最强大的某个国家,最晚彻底废除奴隶制度的一个州,叫做密西西比,时间,是2013年。 失败者就是错的。 但,失败者……也可能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偶然中,运气不太好而已。 会议室内。 老朱其实也明白这些,听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说完,跟着就问:“这些个……俺也是清楚的,可,要如何做呢?” 朱塬道:“祖上,答案刚刚恰好也说过,要在立法的同时,做到‘法之必行,行之必效’。就比如,朝廷一直是鼓励屯田的,新开垦的土地,规定是三年内免去一切钱粮,但,实际是,地方上往往急功近利,看到百姓把土地开垦了出来,就迫不及待地要收取各种赋税,百姓见朝廷言而无信,自然就重新撂荒了。” 这件事的记忆,来自曾经的方克勤。 大名鼎鼎的方孝孺的父亲。 方克勤主政山东济宁,就发现了类似的问题,这位济宁知府所做的,就只有八个字,‘法之必行,行之必效’,然后,情况便好转起来。 这件事,听着很容易,但做起来,真不容易。 就像朱塬也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很多的事情,听着很容易,道理也很浅显,但,真的要执行起来,绝对是千头万绪。 这也是他刚刚为何强调‘执行力’这件事。 老朱从底层爬上来,什么都见识过,因此也明白‘法之必行,行之必效’八个字,想要做到,要何等的难度。微微摇了摇头,倒是忽然领悟:“这……屯田,倒是更加干脆利落呵。” 朱塬跟着露出微笑:“是啊,祖上,官方组织屯田,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百姓单独开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但,朝廷牵头开垦土地,总不会有地方官员再跑来提前征收赋税,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因此,事情也就简单了,同样也就更加容易推行下去。等我们把大片大片的土地开垦出来,再分发给百姓,完成一次大规模的分配,到时候,很多事情也已经成熟,百姓拿到了成熟的田地,或者,还有各种生产资料的补贴,再加上明确的各种法令,也就不会再抗拒赋税。” 老朱不由点头。 户部尚书杨思义此时也开了口:“平章,下官也在斟酌一事,这……土地开垦出来,一直屯种不行么,为何要分发呢?” 朱塬看过去,答案也干脆利落:“为了激发更高的生产力。” 礼部尚书钱用壬鬼使神差地补了一句:“有恒产者有恒心。” 朱塬点头:“钱大人所言甚是。” 杨思义也明白过来,跟着点头,不再疑惑。 老朱等大家说过几句,才道:“既如此,这屯田一项,可还有其他问题?” 大家都没再开口。 老朱便示意继续。 第三个:修史。 这件事很重要,朱塬在之前的一次‘三年计划’讨论会议上已经说过,这次,也都没有多费口舌。 大概是李善长负责。 同时,三年,只是完成《元史》的初稿,将来,等拿下了漠北,甚至,再往西之后,还会进行一定的补充。 就为了一个名正言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