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三四五 (第2/2页)
三娘的二嫂此时也半开玩笑道: 伍三娘只是笑。 两个meimei一起回来,当下……却都不见在这边。 烧火的妇人难免好奇: 伍三娘还是笑。 跟着帮忙的夏婆子道: 烧火妇人见这位小王爷府里一起来的mama开口,顿时不敢多言,还赔笑道: 赵氏正照看着一锅大儿媳妇亲自cao持的羊rou,此时瞧了瞧大女儿,既是心疼也是欣慰,做母亲的,明显能看出,这几个月来,女儿……倒是胖了一些,还更白净了不少,比在明州时……显得更年轻了些许。 那小王爷府上,还真是养人。 就是不知道三个妮子……到底能不能有更多的着落。 家里三个……在那深宅大院里,就是能有一个有了娃儿,也就都有了依靠。 至于大女儿之前的那份,赵氏没什么埋怨,更别说恨,觉得这就是命,何况……因为这三个妮子,自家三个儿子……连带一帮孙子孙女,都是越来越好,将来,说不得还能有更大前程,如此之下,她这个当娘的,反而还要多一些感激。 午饭很快做好。 女人们分两个屋子端上桌,男女分开,这边算是赵氏和几个媳妇陪着大女儿和另外两个小姑奶奶,还有夏婆子。
另外的男人们在隔壁。 吃着饭,也难免说起事情。 说隔壁钗儿的父亲,涂让春,正八品了,风光……自家老头子,伍三六,早前不舍得花钱起名,现在倒是起了一个,叫,听得伍四娘和伍五娘……也就是采桑,直翻白眼。 这名字,还不如不取哩。 倒是几个侄子,还好一些,从老大开始,确定了字辈,大哥家本来也是大娃大娃叫着的,现在是伍新粱……再到伍三娘的儿子,改姓过来,占了一个伍新栋。 反正,要起好名字,才有好前程。 这秘密……外人还不轻易告诉。 下一辈的总计五个小子,三个丫头,包括14岁的伍新粱,当下都在念书,当然,还有一个9岁的同辈伍三用。 学塾就在这社区里,是乔、黎几家一起办的,请的先生也不错。 读了书,将来……或也能考一考那甚么大学。 赵氏念叨过名字的事情,又说起到了年关还要去明州运料的二儿子,之前参与海运,在定海还分了一套瓦房,那房子现在还是自 家的,又房契哩。这来了明州,进入了那玻璃作坊,钱给的也是多,就是来来回回的,太折腾。 为何不能在这金陵做原料呢? 然后是大儿子,也出息了,在北边一处窑厂当了组长,虽说不如涂让春,但也是个小头头,更关键的,不用再风里雨里出海。 接着……当然还是免不了念叨三个女儿。 赵氏对大女儿是满意的,也心疼,对两个小妮子,就忍不住训斥,回了家疏懒一下没甚么,若是在那小王爷府上,还是如此,那怎能行? 采桑吃着大嫂煮的羊rou,听母亲念叨,实在受不了,就开始告状。 自己可不懒。 大姐也不懒。 倒是某个妮子……心比天高呢,进了大宅之后,又是学写字,又是要画画,在她看来,这挺不务正业的。有那时间,多往大人身边凑一凑,甚至,和jiejie一般,安安生生地去帮厨,那才多好 伍四娘可不赞成妹子的话语,只是,也不反驳。 难道还要告诉她自己的发现? 告诉了,不管是大姐还是小妹,也没那能耐了。反正,她觉得,自己学的还是不错的。 这么吃过了午饭,又聊了一些话,三个姑娘没再多待,与隔壁的钗儿汇合后,一起返回玄武湖上的大宅。 大宅上。 随着一天即将过去,傍晚时分,郑重的祭灶之事,也要开始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