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54章:离远一些 (第1/2页)
洪武元年应天府的第二场雪在十月廿七下午纷纷扬扬落下,一时太大,朝廷不得不通告免去了第二日的早朝,大雪持续,早朝也一免就是连续两日,很多事情好像都暂停下来。 瑞雪兆丰年。 已经过去大半的一年,多灾多难,面对这场大雪,所有人都期待,但愿,明年是一个好年景。 除了对一个好年景的期待,最近几日,上到帝王下至百官,朝廷里主要还在关注蜀中的战事。 凭借飞鸽传信,蜀中的消息一直不断。 常遇春率孤军深入,攻破巴州之后,十月廿八,又抵达米仓道南端最后一个隘口,阆中县城。 阆中守将面对大军威压,选择投降,然而,双方交接还没完成,夏国司徒吴友仁率领三万大军恰好抵达。 意识到阆中已成川蜀门户关键,干系夏国存亡,吴友仁立刻发起了进宫,部分阆中守俊也趁势反水。 措手不及。 再加上己方只有五千士卒,常遇春亲自率军三次冲锋,没能击溃吴友仁大军,又无险可守,不得不且战且退,返回巴州。 吴友仁一路追随,还尝试顺势夺回巴州,攻城无果,被迫返回阆中退守。 双方暂时成对峙状态。 究其原因,还是明军兵力太少缘故。 皇帝陛下已经批准提前开启伐蜀之战,消息传到,大军却不可能跟随而至。 想要确保一路打到重庆,同时还要保证陕西不出状况,之前商定的策略,大明计划动用20万大军并10万民夫。 其中大军部分,只有5万是明军嫡系,另外15万则是之前陕西各个藩镇的降卒。 把这些人带上,不求他们发挥关键作用,只是为了确保陕西稳定。 随着朝廷将为全军‘授田’的消息广泛传开,按照秦岭传回消息,军心为之大振,意识到今后赚取功劳的机会不多,同样被许诺在分田范围内的陕西降卒反而比嫡系明军更加踊跃。 最初的担忧,已经可以忽略。 常遇春在前线传回的最近一道消息是,秦岭,也下了一场大雪。 这是个坏消息。 不过,最多也只是迟滞一些时间。 大军只要抵达巴州,再进一步,破开阆中,后续只会如刀切豆腐。 毕竟夏国的全国总兵力也只10万上下,不说东路的廖永忠、杨璟也在快速推进,只是常遇春的20万大军,只要成功入蜀,就足以横扫天府之国。 玄武湖上的大宅。 转眼来到洪武元年十一月的第一天。 朱塬今日早起。 嗯。 大概提前半个时辰那种,相当于后来的八点钟。 因为要对明日的演示做最后准备。 早饭时,看到老朱让人送来的最新伐蜀军报,朱塬的第一感觉是,范围好大的一场冷空气。 于是难免担忧。 就着餐桌给老朱回了一封短信,简要说起冷空气相关的一些知识,这么大一场冷空气南下,金陵到秦岭全在落雪,北方只会更寒,要注意大军保暖的问题。 因此还产生联想。 明年开启的屯田,不能全种粮食,还要种植相当比例的棉花。 棉花当然没有裘衣保暖,但,当前条件下,却是唯一可以大规模生产的一种保暖物质。 棉花不仅可以做成棉衣,还有棉被、棉鞋、棉帽等等。 这方面,明州养鸭产业链计划供应的羽绒,短期内也只是少量,无法与棉花比拟。 朱塬还强调,这件事非常重要。 解决保暖问题,关系着大军将来能否顺利出塞,并长期占有之! 皇宫。 奉天门左的东阁内,老朱收到朱塬短信时,已经开始了一天工作好长时间。 】 入冬之前,老朱就已经关注到北地将士的保暖问题,特别吩咐制作了大批棉衣送往前线。 不过,看过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的信件,他又觉得不够。 看似简单的保暖问题,确实,要更进一步,放在‘战略’的层面来考虑。 这关系到大明将来能否顺利向北扩张。 于是召唤来几位中枢重臣。 商讨一番,除了交代康茂才抽空再去和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谈谈屯田分种棉花的事情,再就是,决定拨银100万两,在江南各省采购棉花,送往北方各省。 想要花钱容易,问题在于,当下这时代,还没有大宗棉花交易的说法。 于是…… 100万两的棉花,如何采购? 老朱短暂斟酌,想到一个办法。 在那明州。 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提过一个杂货连锁公司的模式,通过走街串巷的货郎,之前很短时间内就收集了大批明州急需的麻料。 这只是一条。 另一个,临时加征。 不过,这次不是平白的摊派,朝廷给钱,地方负责征收,百姓也能获得一些额外进项。 中书参政傅瓛又提出,钱不是问题,渠道也不是问题,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 按照100文一斤的市价来算,100万两白银,足够采购1000万斤棉花。 这不是小数目。 百姓种植棉花,大部分都会直接纺线织布,想要原样棉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